2021年3月21日 星期日

智慧100 聖嚴法師著 七佛通誡 知不如行 有大方向

來源: 智慧100  作者:聖嚴法師著

智慧100

七佛通誡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法句經卷下.述佛品
  
  這個偈子相當通俗。唐朝鳥窠道林禪師說它「三歲兒童雖道得」,可惜八十歲的老翁也做不到。實際上這四句話在很多經典中皆可看到,乃是有名的「過去七佛通誡偈」,這是過去的七位佛用來教誡弟子們的話,亦可說這四句話已涵蓋全部佛法的精義。
  
  「諸惡莫作」是消極的持戒;「諸善奉行」是積極的持戒;「自淨其意」是定慧並重、定慧雙修;「是諸佛教」是說一切諸佛都用以上三句話來教導弟子。某些譯本把「諸善奉行」譯成「眾善奉行」,意思是相通的。
  
  有人批評「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是天方夜譚;即使是聖賢也不可能一點過失也沒有,而善行無邊無數,怎麼可能做得完?也有人批評「自淨其意」是脫離現實 的夢想,因為人心充滿七情六欲、惡念,不善與生俱來,連嬰兒也不能免。所以有人懷疑這三句話有問題,其實這是勸勉我們學著去做,做一點算一點。
  
  「諸惡莫作」,不論什麼惡,都不要做。有人認為大惡不做,小惡無妨,然而大惡是從小惡擴大養成的。此外,若不以小惡為惡,會逐漸失去警覺和反省心,對大惡也就不以為意了。如果知道小惡是什麼,更會知道什麼是大惡。能夠不做盡量不做,能夠少做盡量少做。
  
  「眾善奉行」,道理亦同,善不論大小,凡在手邊、在面前,需要做而能夠做的,即應隨喜、隨分、隨力、隨時去做。但好事也分層次:沒飯吃的人馬上給他飯 吃,這是一般的好事;較高的好事是使他經常有飯吃,以後永遠有飯吃;最高的好事,則不但使其物質生活沒有問題,而且提昇其精神生活,有智慧、有慈悲,淨化 自己、淨化社會。
  
  「自淨其意」更難,但不是做不到,要隨時隨地覺察自己的心念是在什麼狀態下。如果出現煩惱,要用觀念及方法來幫忙。在信仰的立足點上,當然有佛菩薩來 幫我們,在心理轉移的功能上,也有化解煩惱的作用。然在理性的疏導方面,可以使心靈漸漸明淨,貪瞋邪見之火漸漸消滅,便是無私無我的偉大人格顯現。

知不如行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法句經卷上.述千品
  
  這個偈子提醒我們,誦經不如解義;瞭解經義,又不如踏實地奉行;實踐經義,那怕只有一句,就可以得道。
  
  此偈訓勉我們不要貪多誦經功德,而要明瞭經義,才有實益。誦經不在卷數多寡,而在如法實踐。《六祖壇經》中有一位法達和尚,曾誦三千部《法華經》,自 認功德很大,來禮六祖,頭不至地,六祖見其高慢,便告訴他:「縱然誦經萬部,解其經意,亦不為勝。」可見誦經而解經義固然重要,但瞭解經義而照著去體驗, 則最為重要。佛經不僅是讓我們誦的,更是讓我們用的。
  
  這個偈子是不是告訴我們不要誦經?不是。經可以多誦,但亦務須瞭解其義理。即使經典不易全部瞭解,但多誦之後若有人指點一下,整部經就可能豁然貫通,這僅算是解悟,仍須如法修行,使得理論與生活相契相印,體會更深一層,才是證悟「得道」。
  
  這四句話對一般人也有用處。世間的學問太多,如果什麼書都看,博雜而不精,只能拿來聊天而不能實用。知識學問及技術,貴能專精,再參考其他直接相關及間接相關的學問,便可以把心胸擴大,眼光放遠,才是最好的讀書態度。

有大方向

聲聞若菩薩,聞我所說法,乃至於一偈,皆成佛無疑。──法華經卷一.方便品
  
  此偈是說,小乘的聲聞跟大乘的菩薩一樣,聽到佛所說的法,甚至只要聽到一個偈子,都一定可以成佛。
  
  佛法雖分小乘和大乘,目的都是大乘,就像學校有小學、中學、大學,大學生是從小學、中學升上來的一樣。其實問題不在於小乘的聲聞,願不願意成佛,重點 是《法華經》所說的,都是成佛的大法,不論聲聞或菩薩,只要有緣有心聽到《法華經》的,就必定可以成佛。就像是一個學生,不論他願不願做醫生,只要他有緣 有心接受了醫師的教育訓練,就有做醫師的資格。
  
  「聲聞」的意思是聽到佛說法而開悟解脫的人,佛經中有小乘聲聞,是自了漢、是出世者;他們獨善其身,他們得解脫後,不再受生死煩惱所苦,進入涅槃之後,不願再來世間廣度眾生。
  
  也有大乘聲聞,那就是自在的菩薩,意思是「覺有情」,他們在聽聞佛法之後,就能自覺覺他,自利利人;自己悟道解脫之後,希望其他眾生也能悟道解脫;自己修行成佛的方法,也幫助其他眾生修行成佛的方法;自己脫離煩惱的苦海,也協助其他眾生脫離煩惱的苦海。
  
  聽了《法華經》的一個偈子,就會種下成佛的遠因。菩薩根性的人,本來就已發了成佛的大願。成佛是果,菩薩的自利利人,是成佛的因。至於小乘的聲聞,本來只想早日解脫,無意要成佛,一聽《法華經》,便發成佛的心,就要修菩薩行了。
  
  因為《法華經》除了肯定發了菩薩心的人,菩薩不斷地來往世間,廣度眾生,也肯定小乘根性的人聽了成佛之法,也會轉小乘為大乘。所以《法華經》比喻先得 解脫的小乘人就好像在中途站休息一下,這時再告訴他們,大乘的菩薩道,才是悲智雙運的大路,讓他們繼續往前行,菩薩道的終極點,便是圓滿的佛。
  
  我人立身處世,也當如此,不要因為天資不好,基礎不夠,便自我菲薄,而自暴自棄。不可沒有大志願大方向,寧可先從小處著手、近處著力,堅定大方向,站穩立足點,步步邁向大方向,雖不能立即到達,總是有一個大目標,遙遙在望。

文章來源: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28&&id=146&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29&&id=146&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30&&id=146&cid=53

Facebooktwitterredditpinterestlinkedinmail

from 禪語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