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玄奘西遊(3) 東歸大唐
大唐太宗皇帝親撰《三藏聖教序》後,召見玄奘法師於慶福殿,由百官陪同,太宗命弘文館學士上官儀對群臣宣讀《三藏聖教序》。貞觀二十年六月,太宗皇帝制《述聖記》以及《菩薩藏經後序》。
此後,皇太子李治宣令,請法師為慈恩寺上座,造翻經院,循禮儀親至弘福寺恭迎玄奘。太宗皇帝與太子、後宮嬪妃等於安福門安置香爐,送法師至寺門,太宗敕命趙公英、中書令褚引路,於殿內演奏九部樂破陣舞。(《大唐三藏大遍覺法師塔銘(並序)》)太宗親賜《大唐三藏聖教序》予玄奘,太宗的扶持成就了玄奘翻譯佛經的千秋偉業。
懷仁集王羲之字《聖教序》(互聯網)
貞觀二十二年,太宗在玉華宮召見玄奘。太宗問他:「朕寡昧,不能不依靠眾賢哲。想請法師脫下僧服,穿上官服,與朕共商國是,探討治理天下的辦法,不知法師意下如何?」
玄奘回答說:「您說您一個人無法完成治國重任,必須依靠眾賢哲,共同治理天下,這是陛下的謙讓之詞呀。如今天地休平,中外寧晏,都是因為陛下不荒不矜不麗不侈、兢兢業業、居安思危所致。陛下能勘定禍亂,安定天下,保社稷康泰、民安樂居。陛下自有聰睿文德,而不是依靠他人,這是其一也。陛下崇儒尚德,返還敦厚民風猶如上古,輕繇薄賦,輕用典刑,念九州四海之民,常懷新生,聖德遠播天下安寧,這是聖心所化,也沒有依靠他人,這是其二也。
「東至日域西到昆丘,南至炎州北到玄塞,夷狄各地風俗迥然不同,卻皆仰大唐之仁,長途跋涉前來朝貢,這是陛下的天威,沒有依靠他人,這是其三也。塞外戎狄之患由來已久,三王五帝都未能制止,以致渭水一帶成為戎狄的披髮之地,酆鄗成為金戈鐵馬鳴鏑的戰場。漢武帝時,窮盡衛青、霍去病之力,方能取得一些成績,但也只是收穫枝葉,而為動搖夷狄根本。而陛下天威威震西域邊塞,使他們悉心向唐。陛下此行仁道,也沒有依靠他人,這是其四也。
宋代《玄奘負笈圖》,現藏東京博物館。(互聯網)
「高麗小蕃失禮於上國,隋煬帝率領天下兵馬三次親征,都無功而返。陛下只率數萬騎,就攻破堅城,俘虜三十多萬人,凱旋而歸。因為用兵馭將之道不同,所以隋亡,而大唐昌興。陛下沒有依靠他人,這是其五也。而玄奘庸陋怎能干預社稷之事?還是留在佛門宣揚佛法吧。惟此誠願,望陛下憐慈不奪我志。」(《佛祖歷代通載》卷十)
太宗說:「法師剛才所陳,都是依靠上天垂佑,以及宗廟冥冥庇護之力。朕獨自一人豈能達到。法師既然想弘揚妙道,朕也不違背高志。」中書令褚遂良說道:「正如法師所言,今日四海廓清、九域安寧,均是陛下聖德所致。」
太宗笑著說:「不是如此。珍貴的裘皮大衣豈是一片狐腋所能裁成?建造高樓必是依靠眾材才能造就。哪有一國之君獨自就能濟治天下黎庶?」(《佛祖歷代通載》卷十)
玄奘法師精通梵文,他閱讀梵文典籍,如看親撰文稿,能夠直接口譯成漢語,也不會失去原文風韻。他奉命翻譯佛經,譯著不加文飾;若遇到漢語沒有對應的譯名,音譯梵文又難以表達原義時,則必經過一番推敲,再根據經典確定譯名;玄奘總是仔細地推敲思索,唯恐譯文有違原著之義。(《大唐西域記》卷十)
清乾隆間鈔校本《大唐西域記》(互聯網)
《大唐西域記》講到,玄奘法師翻譯佛經,並不像童壽(即鳩摩羅什,龜茲僧人)在逍遙園翻譯佛經一樣,由僧肇、道融、僧睿等人修改刪削。翻譯佛經深奧意旨,必須使之簡易明瞭,又並不違背原文含義,這樣才是最佳的翻譯。文飾過度則難免有豔麗浮華之嫌;質樸過份又有淺陋粗野之憾。正確率直而不文飾,清晰明瞭而不粗野,這樣就無重大過失,方可稱為翻譯。現在正值刪繁就簡、返璞歸真之世,怎麼能為了使經文綺麗華美,而擅自增刪佛經原旨呢?
太宗聽說玄奘經過一百多個國家,就敕命他盡述山川風俗,撰寫大唐西域記以留給後世,玄奘奉詔而行。所以玄奘翻譯佛經講法之餘,還口述西域諸國見聞,由其弟子辯機執筆完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全面記載他遊學所見西域諸國的風土人情。
《大唐西域記》記述了西域各國的奇聞異事,使得千年歷史猶如親眼目睹,萬里山河彷彿親自遊覽。玄奘隨著遊記所到之處,約略記下西域諸國的概況,親眼目睹異國偏邦向大唐稱臣,接受大唐教化,以及諸國仰慕大唐的盛情,他們傳誦大唐武德之功,成為美談;嘉讚大唐文德之盛,公認為是天下第一。
《大唐西域記》(維基百科)
在玄奘親自訪問的一百一十個國家中,包括傳聞的二十八個國家,這些國家無不深受大唐的恩惠和德澤,戎夷的君長每看到自東飛來的鳥,他們都會秉恭斂身,恭敬地對待。他們或頓首懇求內附,或請求大唐派人幫助他們治理國家,他們改用中國禮樂,懇求成為大唐的臣民,因此翻山越嶺,遠道而來朝貢大唐。
玄奘西遊數萬里,所經歷的國家包括今日中國的西北部、中亞地區、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以及伊朗、小亞細亞等國。這是遠古以來從未聽說過,前代典籍也從未記載過的事。
單從大唐至天竺之間的數萬里(也有說是五萬里)交通,但這不是依賴張騫鑿穿西域之功就可以使印度的靈鷲山遷到中原的大唐,使印度的鹿野聖苑變成唐皇的外園。這是因大唐淳厚的王風吹拂四方,更因太宗至高無上的美德傳遍天下,得益於聖皇威靈佑庇,福德天下,方才成就玄奘西遊的青史美名。
正如《大唐西域記》所言,自古以來,歷數三皇德教之聖業,縱觀五帝文字之記載,庖羲於東方創造文明,軒轅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他們劃分疆土,教化百姓。繼而唐堯接受天命,其德光耀四海;虞舜收納貢圖,德澤遍布九州。但這些先賢聖王的教誨只見於史書,現實中何時看到過天下承平,無為而治的景象?大唐仰據天道建立王統,順時運,掌握天下綱紀。
根據玄奘列述的西域各地風情,雖然沒有詳加考證方位,但足以看到大唐聖德聲威遠及天下,甚至超過三皇五帝。天下萬物沐浴大唐恩澤,凡是能言之類無不稱讚聖王的千秋功德。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第三世多杰羌佛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文史】玄奘西遊(3) 東歸大唐
更多學佛資訊 :
這篇文章 【文史】玄奘西遊(3) 東歸大唐 最早出現於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from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http://ift.tt/2tRYsfC
via IFTT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