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佛法不離世間法

佛法不離世間法


佛法不離世間法


 


   過去發生不少警員或消防員不幸殉職事件,事件在事發國家或社會引起反響,人們都對警員和消防員等公職人員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們應該知道,保護市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警員消防員在履行職責時,生命隨時受到威脅,因此他們當初選擇這份工作,不純粹只是選擇一份工作,而是使命感所驅使,以保護市民、維護社會安全為自己畢生堅持的理想。他們這種博愛精神,和我們學佛修行所弘揚的「利益眾生」、所實行四無量心的慈悲精神是相近的。


   警員消防人員在其工作範圍內不僅專業,並具英勇獻身的精神;他們熱愛工作,熱愛為市民服務;他們以保護市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為己任;他們是一個受市民尊敬的團隊。他們的行舉就如我們學佛修行的佛弟子行四無量心,慈悲喜捨,依眾生的福祉為依歸;他們為搶救市民財產,為搶救市民生命,奮不顧身,有的為此而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醫護人員也是我們值得尊敬的一群。他們從早到晚為病患者辛勤工作,他們對病人的愛心、誠心、耐心,多數市民皆有目共睹,親身領受。


   我們學佛修行守五戒,行十善、四無量心、六度萬行,對這些公職人員懷有深深的敬意,並向他們學習。


   我幸得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法音,明白生活佛法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學習那些誠心為他人的善者,自己更應處處利益眾生,把眾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個人的利益放在第二位。


   佛陀揭示宇宙真諦,萬物離不開因果律。我們要種善因,結善果。學佛修行要身口意如佛菩薩那樣,處處為眾生,「世世常行菩薩道」,爭取今生成就解脫!


                                                                                                      –  云英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佛法不離世間法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3日 星期二

小和尚賣石頭,喚醒無數人


小和尚賣石頭,喚醒無數人


 


  一天,一個小和尚跑過來,請教禅師:“師父,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呢?”禅師說:“你到後花園搬一塊大石頭,拿到菜市場上去賣,假如有人問價,你不要講話,只伸出兩個指頭;假如他跟你還價,你不要賣,抱回來,師父告訴你,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第二天一大早,小和尚抱塊大石頭,到菜市場上去賣。菜市場上人來人往,人們很好奇,一家庭主婦走了過來,問:“石頭多少錢賣呀?”和尚伸出了兩個指頭,主婦說:“2元錢?”和尚搖搖頭,家庭主婦說:“那麼是20元?好吧,好吧!我剛好拿回去壓酸菜。”小和尚聽到:“我的媽呀,一文不值的石頭居然有人出20元錢來買!我們山上有的是呢!”


  於是,小和尚沒有賣,樂呵呵地去見師父:“師父,今天有一個家庭主婦願意出20元錢,買我的石頭。師父,您現在可以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嗎?”禅師說:“嗯,不急,你明天一早,再把這塊石頭拿到博物館去,假如有人問價,你依然伸出兩個指頭;如果他還價,你不要賣,再抱回來,我們再談。”


  第二天早上,在博物館裡,一群好奇的人圍觀,竊竊私語:“一塊普通的石頭,有什麼價值擺在博物館裡呢?”“既然這塊石頭擺在博物館裡,那一定有它的價值,只是我們還不知道而已。”這時,有一個人從人群中竄出來,沖著小和尚大聲說:“小和尚,你這塊石頭多少錢賣啊?”小和尚沒出聲,伸出兩個指頭,那個人說:“200元?”小和尚搖了搖頭,那個人說:“2000元就2000元吧,剛好我要用它雕刻一尊神像。”小和尚聽到這裡,倒退了一步,非常驚訝!


  他依然遵照師傅的囑托,把這塊石頭抱回了山上,去見師傅:“師傅,今天有人要出2000元買我這塊石頭,這回您總要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吧?”禅師哈哈大笑說:“你明天再把這塊石頭拿到古董店去賣,照例有人還價,你就把它抱回來。這一次,師傅一定告訴你,你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


  第三天一早,小和尚又抱著那塊大石頭來到了古董店,依然有一些人圍觀,有一些人談論:“這是什麼石頭啊?在哪兒出土的呢?是哪個朝代的呀?是做什麼用的呢?”終於有一個人過來問價:“小和尚,你這塊石頭多少錢賣啊?”小和尚依然不聲不語,伸出了兩個指頭。“20000元?”小和尚睜大眼睛,張大嘴巴,驚訝地大叫一聲:“啊?!”那位客人以為自己出價太低,氣壞了小和尚,立刻糾正說:“不!不!不!我說錯了,我是要給你200000元!” “200000元!”小和尚聽到這裡,立刻抱起石頭,飛奔回山上去見師父,氣喘吁吁地說:“師父,師父,這下我們可發達了,今天的施主出價200000元買我們的石頭!現在您總可以告訴我,我人生最大的價值是什麼了吧?”


  禅師摸摸小和尚的頭,慈愛地說:“孩子啊,你人生最大的價值就好像這塊石頭,如果你把自己擺在菜市場上,你就只值20元錢;如果你把自己擺在博物館裡,你就值2000元;如果你把自己擺在古董店裡,你值200000元!平台不同,定位不同,人生的價值就會截然不同!”


  這個故事是否啟發了你對自己人生的思考?你將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呢?你准備把自己擺在怎樣的人生拍賣場去拍賣呢?你要為自己尋找一個怎樣的人生舞台呢?


  不怕別人看不起你,就怕你自己看不起自己。誰說你沒有價值?除非你把自己當作破石頭放在爛泥中,沒有人能夠給你的人生下任何的定義。你選擇怎樣的道路,將決定你擁有怎樣的人生。


  為什麼一個老板再難,也不會輕言放棄,而一個員工做得不順就想逃走,為什麼一對夫妻再吵再大矛盾,也不會輕易離婚,而一對情侶常為一些很小的事就分開了。說到底,你在一件事,一段關系上的投入多少,決定你能承受多大的壓力,能取得多大的成功,能堅守多長時間。 馮侖說,偉大都是熬出來的。為什麼用熬,因為普通人承受不了的委屈你得承受,普通人需要別人理解安慰鼓勵,但你沒有,普通人用對抗消極指責來發洩情緒,但你必須看到愛和光,在任何事情上學會轉化消化,普通人需要一個肩膀在脆弱的時候靠一靠,而你就是別人依靠的肩膀。 孝莊對康熙說:孫兒,大清國最大的危機不是外面的千軍萬馬,最大的危難,在你自己的內心。


  弟子問:師父您有時候打人罵人,有時又對人又彬彬有禮,這裡面有什麼玄機嗎?師父說:對待上等人直指人心,可打可罵,以真面目待他;對待中等人最多隱喻他,要講分寸,他受不了打罵;對待下等人要面帶微笑,雙手合十,他很脆弱、心眼小,只配用世俗的禮節對他!你受得了何種委屈,決定你能成為何種人。


  一個不會游泳的人,老換游泳池是不能解決問題的;


  一個不會做事的人,老換工作是解決不了自己的能力的;


  一個不懂經營愛情的人,老換男女朋友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一個不懂經營家庭的人,怎麼換愛人都解決不了問題;


  一個不學習的老板,絕對不會持續的成功。


  我是一切的根源,要想改變一切,首先要改變自己!學習是改變自己的根本。其實,你愛的是你自己;你喜歡的亦是你自己。你愛的、你恨的,都是你自己。你變了,一切就都變了。


  你的世界是由你創造出來的;


  你的一切都是你創造出來的;


  你是陽光,你的世界充滿陽光;


  你是愛,你就生活在愛的氛圍裡;


  你是快樂,你就是在笑聲裡。


同樣的,你每天抱怨、挑剔、指責、怨恨,你就生活在地獄裡;一念到天堂,一念下地獄。你心在哪,成就就在哪!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小和尚賣石頭,喚醒無數人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1日 星期日

有一種智慧,叫做上善若水

有一種智慧,叫做上善若水


有一種智慧,叫做上善若水


 


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想跳湖自盡。


他在湖邊碰上了一位觀水靜坐的智者,便將自己的境遇逐一細述。


智者微笑著將他帶回家中,令其從地窖裡搬出一塊偌大的堅冰。商人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照做了。


冰塊搬出來後,智者吩咐:“用力砍開它!”商人找來斧頭便砍,不料猛烈的重擊,只能在冰面上劃下一道細微的印記。


商人又掄起斧頭,全力劈鑿。一會兒,對著掉落的冰屑,他氣喘吁吁地搖頭:“這冰實在太硬了!”


智者不語,將冰塊放在鐵鍋中煮。隨著溫度的升高,冰塊慢慢融化。智者問:“你從中有所領悟沒有?”商人說:“有些領悟了。我對付冰塊的方式不對,不該用斧頭劈,得用火燒。”


智者搖頭。商人面露難色,鞠躬請教。


智者語重心長地說:我所讓你看到的,是成功人生裡的七種境界:



  1. 冰雖為水,卻比水強硬百倍。越在寒冷惡劣的環境下,它越能體現出堅如鋼鐵的特性。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種境界:百折不撓。




  1. 水化成氣,氣看無形,若氣在一定的范圍內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會變得力大無窮,動力無比。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種境界:聚氣生財。




  1. 水淨化萬物,無論世間萬物多髒,它都敞開胸懷無怨無悔地接納,然後慢慢淨化自己。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種境界:包容接納。




  1. 水看似無力,自高處往下流淌,遇阻擋之物,耐心無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園,亦可水滴石穿。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種境界:以柔克剛。




  1. 水能上能下,上化為雲霧,下化作雨露,匯涓涓細流聚多成河,從高處往低處流,高至雲端,低入大海。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種境界:能屈能伸。




  1. 水雖為寒物,卻有著一顆善良的心。它從不參與爭斗,哺育了世間萬物,卻不向萬物索取。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種境界:周濟天下。




  1. 霧似飄渺,卻有著最為自由的本身。聚可雲結雨,化為有形之水,散可無影無蹤,飄忽於天地之內。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種境界:功成身退。



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懸殊、善惡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罷了。



  1. 無論你遇見誰,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該出現的人。



這意味著,沒有人是因為偶然進入我們的生命。每個在我們周圍,和我們有互動的人,都代表一些事。


也許要教會我們什麼,也許要協助我們改善眼前的一個情況,也許要給我們的人生一個轉折。



  1. 無論發生什麼事,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事。



我們所經歷的事,不可能,絕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發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細節也不會。


並不存在“要是我當時做法不一樣……那麼結果就會不一樣”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那都是唯一會發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樣發生,才能讓我們學到經驗以便繼續前進。


生命中,我們經驗的每一種情境都是絕對完美的,即便它不符合我們的理解與自尊。



  1. 不管事情開始於哪個時刻,都是對的時刻。



每一件事情都正好是在對的時刻開始的,不早也不晚。當我們准備好,准備經歷生命中的新奇時刻,它就在那裡,隨時准備開始。



  1. 已經結束的,已經結束了。



這是如此簡單。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有一種智慧,叫做上善若水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0日 星期六

一件事教你一生不再生氣

一件事教你一生不再生氣


一件事教你一生不再生氣


 


一個故事,讓你一生不再生氣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


“你是誰啊?”


他很自豪地說:


“我是孔先生的弟子!”


客人就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


學生很高興的說:“可以啊!”


他心想:你大概要出什麼奇怪的問題吧?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


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於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


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


“哎,你搞錯了,四季!”


“三季!”


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孔子的學生心想自己這次贏定了,於是准備帶客人去見老師孔子。


正巧這時孔子從屋裡走出來,學生上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啊?”


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


這個學生快嚇昏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


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


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了以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孔子:“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麼說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身都是綠色的嗎?他是螞蚱(ma zha),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記住這個故事,別考究是真、是假,對我們都非常管用。


因為:


只要你會用,你可以多活十年!


很多朋友聽了這個故事後,變得很開心。碰到都跟我說,以前看到那些不講理的人會生氣,現在不會了,心想那是“三季人”,就不往心裡去了。


三季人堅持自己的“真理”,是因為他們沒有見到證明他們錯誤的事實,因而,你生氣就是對不起自己。


  【故事告訴我們】


  不爭就是慈悲,不辯就是智慧,


  不聞就是清淨,不看就是自在,


  原諒就是解脫,知足就是放下。


對任何人、任何事,當你要發脾氣時,當你情緒很不穩定時,你就想那是“三季人”,是“三季人”做的事,馬上就會心平氣和了。


這個世界上“三季人”太多了!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一件事教你一生不再生氣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怎樣才能有個好人緣

怎樣才能有個好人緣


怎樣才能有個好人緣


 


“人緣”,其實就是人際關系。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如何,即是否有個好人緣,直接影響到工作、學習、生活是否順暢和諧。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人緣是一個人安身立業的支撐點。有個好人緣,你就能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沒有好人緣,你就會處處碰壁,寸步難行。


那麼,怎麼才能有個好人緣呢?


大肚能容


四川成都新都寺內有一尊笑容可掬的彌勒佛。佛像旁有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副對聯很耐人尋味。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事糾葛,牽絲攀籐,盤根錯節。世態百味,甜酸苦辣,難以勝數。人際關系中,有時發生矛盾,心薦芥蒂,產生隔閡,個中情結,剪不斷,理還亂,當何以處之?一種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雞腸,耿耿於懷;另一種方法,則是冤仇宜解不宜結,“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毫無疑問,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這後一種態度是值得稱道的。戰國時期,老將廉頗心忌恨蔺相如位尊權重,多次給蔺相如難堪,而蔺相如處之泰然,處處謙讓。他說:“吾所以如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訊後心生愧疚,登門負荊請罪,兩人遂成刎頸之交。將相和的佳話至今為人們所傳誦。可見,“宰相肚裡能撐船”,顧全大局,忍辱負重,才能有個好人緣。唐朝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向拾得說:“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又如何處之?”使得回答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所謂“退一步天高地寬,讓三分心平氣和”。這番禅道哲理值得三思。


做人厚道


在處理同志關系時,不要待人刻薄,使小心眼,“睚眦之怨必報”。;別人有了成績,不能眼紅,不能嫉妒;別人有了問題,不能幸災樂禍,落井下石,更不能給人“穿小鞋”。唐代《國史補》中記載了一個“呷酒節帥”的故事:一位名叫任迪簡的判官,一次到達軍使李景處赴宴遲到,按規矩該罰酒。倒酒的侍衛一時疏忽,錯把醋壺當酒壺,給任判官斟了滿滿一盅醋。任判官一喝,酸不可支。他知道李景治軍甚嚴,若講出來,侍衛必有殺身之禍,於是,咬緊牙關,一飲而盡,結果“吐血而歸”。事情傳出,“軍中聞者皆感泣。”這種為人厚道貌岸然有品格,深為人們所稱道。


要有人情味


人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理解人,人與人相處,應當減少“火藥味”,增加人情味。要有好人緣,要有容人的雅量,更要有急公好義的火熱心腸。人都有三災六難、五傷七痨,人吃五谷雜糧,哪能沒有一點病痛?你能在人家最困難的時候,善解人意,急人所難,伸出友誼之手,替人家排憂解難,將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俗話說:“積財不如積德”。舊時老城隍廟朦胧一副對聯說得好:“做好人,天知地鑒鬼神欽;行些善事,身正心安夢魂穩”。誠哉斯言!周恩來在人際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長征途中,當時任民運部部長兼政委的楊立三,曾給病重的周恩來抬擔架,他和同志們在饑凍交加中,抬著周恩來走出沼澤泥潭的草地後就累病了。19年後,楊立三去世了,身為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無論如何親自為他抬棺送行。1937年6月,周恩來在崂山遇險,護衛他的十多名警衛戰士光榮犧牲。事後,周恩來和另外三個虎口脫險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來在照片背面寫上“崂山遇險,僅余四人”。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貼身的襯衣口袋裡,直到病逝才被人民現。“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就是周恩來的人格魅力。難怪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時,圍繞安臥在鮮花翠柏中的周恩來遺體,群眾的淚水把地毯灑濕了一米多寬的一圈;也難怪百萬北京市民在長安街兩旁捶胸頓足,哭聲震天,痛別總理!


待人以誠


誠實是人的第一美德。在古代原始人群的部落裡,撒謊是要受到最嚴厲的懲罰的。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應該是真心誠意,忠厚老實,心口若懸河如一,不藏奸,不耍滑,不要在人生舞台上,披上盔甲,戴上面具去演戲。不能像王熙鳳那樣,“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笑著,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不能像薛寶钗那樣,“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對,自雲守拙”,對人四面討好,八面玲珑,城府很深,慣用心計。做人要坦誠,更要有一些俠骨柔腸,光明磊落,襟懷坦白,使人如沐春風,這樣才能有一個好人緣。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怎樣才能有個好人緣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


 


楊甫,是安徽省太和縣人,從小父母就十分疼愛他,供他念書、吃穿一切。但是,他進城考試卻沒考中,出外做生意也沒賺錢,想要娶個妻子,也沒有合意的對象,但是,他的父母仍然認為很安心,因為楊甫總算平平安安的,雖然沒做什麼大事,或當大官,可是一家人卻過得平淡自在。


然而,楊甫覺得每天這樣過日子,挺乏味的,而且他認為人生無常,就有了出家修道的念頭。一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就四處打聽,後來聽人家說,四川省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他就決定辭別雙親,一個人出發到四川去訪師求道。


當他抵達四川以後,就遇到了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從哪裡來?想做些什麼事?」楊甫便回答老和尚說「我從安徽省太和縣來,想要拜在無際大師的門下,學習佛法。」老和尚告訴楊甫「你要拜訪無際大師學習佛法?那不如直接去找佛菩薩學習來得好。」楊甫問「我是很想見佛,但是不知佛在哪裡?」老和尚告訴他說「很簡單,你趕快回家去,當你看到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個人,就是佛的化身。」楊甫聽完老和尚的話,一心一意想要見佛,就趕快回家去了。


當他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三更半夜了,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著媽媽,請她來開門。他媽媽一聽到是兒子回來了,很高興的從床上起來,也來不及穿衣服,就把棉被披在肩上,又因為很急著想見兒子,鞋子也倒穿了,就忙著跑來開門。


楊甫一看到門開了之後,母親的樣子,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突然想起了老和尚的話,楊甫這才了解,媽媽從以前到現在,對自己的照顧和包容,一點一滴,此時都浮現在他的腦海中,原來父母親就是家中的活菩薩啊!


楊甫了悟這點,突然哭起來,抱著父母說「孩兒不孝,居然不了解您們對我的用心,從今以後,我一定盡力服侍你們倆。」自此之後,楊甫便竭力孝敬雙親,如同恭奉菩薩一樣,全家過著和樂的生活。


各位小朋友,現在了解誰是家中的活菩薩嗎?其實,就是我們的父母親,孝順是一切道理的根本,孝順父母也就是恭敬佛菩薩啊!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一念回心

一念回心


一念回心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眾多的弟子中,每個人修行所得皆不相同。例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其中阿那律是天眼第一,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即使微細、幽深之處也無不悉見。阿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就問佛說:「阿那律這個人,宿昔到底有何因緣,以致今天能成就這樣殊勝的天眼通?」


   佛告訴阿難說:「過去九十一劫以前,在毗婆ㄕ佛入涅槃之後,當時有個人,是一名劫賊,他進入佛塔,想要盜取塔內之物。那時,他見到供在佛前燃燒的燈幾乎要滅了,這賊人隨即用身上所帶的箭將燈柱扶正,使回復明亮。


   這時候,他看到佛像的威嚴光力,心中起了恐懼,當下就生出好的念頭,想著:別人都能夠捨財物來供養以求福報,我怎麼反而做盜取的事!」既起這樣的悔悟,他沒有盜取任何東西便離開了。


   就憑著他扶正供佛燈柱的福德因緣,自此以後九十一劫皆生善處,漸漸捨離了惡行,福德日日增長。因為有這過去的因緣,阿那律現在能遇到我而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在眾人中得天眼通最為第一。況是有人能以至誠心,燃燈供養於佛前,所獲得的福德更難以稱量。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一念回心






更多學佛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