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怎樣才能有個好人緣

怎樣才能有個好人緣


怎樣才能有個好人緣


 


“人緣”,其實就是人際關系。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如何,即是否有個好人緣,直接影響到工作、學習、生活是否順暢和諧。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人緣是一個人安身立業的支撐點。有個好人緣,你就能如魚得水,左右逢源;沒有好人緣,你就會處處碰壁,寸步難行。


那麼,怎麼才能有個好人緣呢?


大肚能容


四川成都新都寺內有一尊笑容可掬的彌勒佛。佛像旁有一副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間可笑之人。”這副對聯很耐人尋味。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人事糾葛,牽絲攀籐,盤根錯節。世態百味,甜酸苦辣,難以勝數。人際關系中,有時發生矛盾,心薦芥蒂,產生隔閡,個中情結,剪不斷,理還亂,當何以處之?一種方法是“冤家路窄”,小肚雞腸,耿耿於懷;另一種方法,則是冤仇宜解不宜結,“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毫無疑問,在處理人際關系時,這後一種態度是值得稱道的。戰國時期,老將廉頗心忌恨蔺相如位尊權重,多次給蔺相如難堪,而蔺相如處之泰然,處處謙讓。他說:“吾所以如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訊後心生愧疚,登門負荊請罪,兩人遂成刎頸之交。將相和的佳話至今為人們所傳誦。可見,“宰相肚裡能撐船”,顧全大局,忍辱負重,才能有個好人緣。唐朝貞觀年間,高僧寒山向拾得說:“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又如何處之?”使得回答說: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過幾年,你再看他。所謂“退一步天高地寬,讓三分心平氣和”。這番禅道哲理值得三思。


做人厚道


在處理同志關系時,不要待人刻薄,使小心眼,“睚眦之怨必報”。;別人有了成績,不能眼紅,不能嫉妒;別人有了問題,不能幸災樂禍,落井下石,更不能給人“穿小鞋”。唐代《國史補》中記載了一個“呷酒節帥”的故事:一位名叫任迪簡的判官,一次到達軍使李景處赴宴遲到,按規矩該罰酒。倒酒的侍衛一時疏忽,錯把醋壺當酒壺,給任判官斟了滿滿一盅醋。任判官一喝,酸不可支。他知道李景治軍甚嚴,若講出來,侍衛必有殺身之禍,於是,咬緊牙關,一飲而盡,結果“吐血而歸”。事情傳出,“軍中聞者皆感泣。”這種為人厚道貌岸然有品格,深為人們所稱道。


要有人情味


人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理解人,人與人相處,應當減少“火藥味”,增加人情味。要有好人緣,要有容人的雅量,更要有急公好義的火熱心腸。人都有三災六難、五傷七痨,人吃五谷雜糧,哪能沒有一點病痛?你能在人家最困難的時候,善解人意,急人所難,伸出友誼之手,替人家排憂解難,將是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俗話說:“積財不如積德”。舊時老城隍廟朦胧一副對聯說得好:“做好人,天知地鑒鬼神欽;行些善事,身正心安夢魂穩”。誠哉斯言!周恩來在人際交往中就很有人情味。長征途中,當時任民運部部長兼政委的楊立三,曾給病重的周恩來抬擔架,他和同志們在饑凍交加中,抬著周恩來走出沼澤泥潭的草地後就累病了。19年後,楊立三去世了,身為政務院總理的周恩來,無論如何親自為他抬棺送行。1937年6月,周恩來在崂山遇險,護衛他的十多名警衛戰士光榮犧牲。事後,周恩來和另外三個虎口脫險的同志合影留念。周恩來在照片背面寫上“崂山遇險,僅余四人”。這張照片一直珍藏在他貼身的襯衣口袋裡,直到病逝才被人民現。“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就是周恩來的人格魅力。難怪在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時,圍繞安臥在鮮花翠柏中的周恩來遺體,群眾的淚水把地毯灑濕了一米多寬的一圈;也難怪百萬北京市民在長安街兩旁捶胸頓足,哭聲震天,痛別總理!


待人以誠


誠實是人的第一美德。在古代原始人群的部落裡,撒謊是要受到最嚴厲的懲罰的。在處理人際關系時,應該是真心誠意,忠厚老實,心口若懸河如一,不藏奸,不耍滑,不要在人生舞台上,披上盔甲,戴上面具去演戲。不能像王熙鳳那樣,“嘴甜心苦,兩面三刀,上頭笑著,腳下使絆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不能像薛寶钗那樣,“罕言寡語,人謂裝愚,安分隨對,自雲守拙”,對人四面討好,八面玲珑,城府很深,慣用心計。做人要坦誠,更要有一些俠骨柔腸,光明磊落,襟懷坦白,使人如沐春風,這樣才能有一個好人緣。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怎樣才能有個好人緣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


 


楊甫,是安徽省太和縣人,從小父母就十分疼愛他,供他念書、吃穿一切。但是,他進城考試卻沒考中,出外做生意也沒賺錢,想要娶個妻子,也沒有合意的對象,但是,他的父母仍然認為很安心,因為楊甫總算平平安安的,雖然沒做什麼大事,或當大官,可是一家人卻過得平淡自在。


然而,楊甫覺得每天這樣過日子,挺乏味的,而且他認為人生無常,就有了出家修道的念頭。一有了這樣的想法,他就四處打聽,後來聽人家說,四川省無際大師的道行很高,他就決定辭別雙親,一個人出發到四川去訪師求道。


當他抵達四川以後,就遇到了一個老和尚,老和尚問他說「你從哪裡來?想做些什麼事?」楊甫便回答老和尚說「我從安徽省太和縣來,想要拜在無際大師的門下,學習佛法。」老和尚告訴楊甫「你要拜訪無際大師學習佛法?那不如直接去找佛菩薩學習來得好。」楊甫問「我是很想見佛,但是不知佛在哪裡?」老和尚告訴他說「很簡單,你趕快回家去,當你看到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的那個人,就是佛的化身。」楊甫聽完老和尚的話,一心一意想要見佛,就趕快回家去了。


當他回到家的時候,已經是三更半夜了,他敲著家中的大門,呼喚著媽媽,請她來開門。他媽媽一聽到是兒子回來了,很高興的從床上起來,也來不及穿衣服,就把棉被披在肩上,又因為很急著想見兒子,鞋子也倒穿了,就忙著跑來開門。


楊甫一看到門開了之後,母親的樣子,肩上披著棉被,腳上倒穿鞋子,突然想起了老和尚的話,楊甫這才了解,媽媽從以前到現在,對自己的照顧和包容,一點一滴,此時都浮現在他的腦海中,原來父母親就是家中的活菩薩啊!


楊甫了悟這點,突然哭起來,抱著父母說「孩兒不孝,居然不了解您們對我的用心,從今以後,我一定盡力服侍你們倆。」自此之後,楊甫便竭力孝敬雙親,如同恭奉菩薩一樣,全家過著和樂的生活。


各位小朋友,現在了解誰是家中的活菩薩嗎?其實,就是我們的父母親,孝順是一切道理的根本,孝順父母也就是恭敬佛菩薩啊!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父母是家中的活菩薩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7日 星期三

一念回心

一念回心


一念回心


 


    從前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眾多的弟子中,每個人修行所得皆不相同。例如: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犍連神通第一;其中阿那律是天眼第一,能看見三千大千世界,即使微細、幽深之處也無不悉見。阿難尊者看到這種情形,就問佛說:「阿那律這個人,宿昔到底有何因緣,以致今天能成就這樣殊勝的天眼通?」


   佛告訴阿難說:「過去九十一劫以前,在毗婆ㄕ佛入涅槃之後,當時有個人,是一名劫賊,他進入佛塔,想要盜取塔內之物。那時,他見到供在佛前燃燒的燈幾乎要滅了,這賊人隨即用身上所帶的箭將燈柱扶正,使回復明亮。


   這時候,他看到佛像的威嚴光力,心中起了恐懼,當下就生出好的念頭,想著:別人都能夠捨財物來供養以求福報,我怎麼反而做盜取的事!」既起這樣的悔悟,他沒有盜取任何東西便離開了。


   就憑著他扶正供佛燈柱的福德因緣,自此以後九十一劫皆生善處,漸漸捨離了惡行,福德日日增長。因為有這過去的因緣,阿那律現在能遇到我而出家修道證得阿羅漢果,在眾人中得天眼通最為第一。況是有人能以至誠心,燃燈供養於佛前,所獲得的福德更難以稱量。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一念回心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5日 星期一

轉善


轉善


 


從前有一個人,他是個獨生子,小時候父母十分憐愛,將一片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年紀稍長,便為他尋求教師、善友,勸勉他努力求學。這小孩因自幼受父母嬌慣,一味的只愛玩樂,對老師的教導,絲毫不肯用心,這樣過了好幾年,什麼也沒學成。父母失望之餘,只好叫他回來繼承家財,整治產業,原指望他勤勞治生,誰想到他卻照舊只知享樂縱欲,不過數年之間,原本富裕的家庭,已變得貧窮不堪。


這孩子並不因此而悔悟,他開始將家中的物品一件一件的賣出去,越發放縱無度,每天蓬亂著頭髮,赤著腳,衣服也是髒兮兮的,沒有錢時,便不講理的與人起衝突,全然不覺羞耽,他卻從來不知道自己的愚癡。很快的,身邊的人都厭惡他,一國的人將他看作兇惡之人,出入都沒有人願意跟他說半句話。


當大家都厭離他的時候,他開始埋怨:父母為什麼讓我這樣無財無能!師長竟然沒有幫助我!而祖先的神靈何以不肯保祐我,致使我今日落到這樣艱困坎坷的地步。他每天就這麼怨天尤人。有一天,他想著:眾人都丟棄我了,不如去事奉佛,跟在佛身邊,將來可得福報。


他便尋找佛,到了佛的處所,上前向佛禮拜說:「佛大慈大悲,無所不容,乞求您允許我作為弟子。」佛知道這個人可以度化,便告訴他:「立志求道,行為應當清淨,你執著污穢的習性,來此也不得利益,不如回家中善盡本分,孝事父母,恭謹無缺,誦習師教時刻不忘,勤勞操作便能富樂無憂,身口意自守於禮,言行謹慎,勤敏修行,這樣的行為,人所讚歎,如果都辦到了方能入道。當知:不誦習是言語的污垢,不勤勞是家業的污垢,不莊整是威儀的污垢,放逸身心是事業的污垢﹐不善是行為的污垢,為惡不改更是恒久隨身的污垢。」


他聽了佛的話,知道自己憍慢愚癡,便接受教誨,滿懷歡喜感激之心回到家中,他一而再、再而三思維佛語,從此以後澈底懺悔過錯,行為也完全改變了,他孝事父母、尊敬師長、誦習經書、勤勞操作、恭謹的守戒不犯﹐志心在道上,與過去判若兩人。不久之後﹐宗族都稱讚他的孝心,鄉黨之人也都讚歎他的友悌,善名傳遍了國內。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轉善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4日 星期日

撮鹽變山

撮鹽變山


撮鹽變山


 


浙江省附近,水利殊勝,米鹽蠶桑,是著名的天然產物,經濟繁榮,人口繁盛,民間的文化敦化,也比其他地方優勝。浙江省的首都所在是杭州,杭州西湖畔,山明水秀,寺宇林立,四眾之中道業精進的行人,數以千計。


其中有一位居士,一心向道,勤修禪那,心中無牽無掛,只以日備一食為累。有一天將近中午,煮食的時間已到,就到廚下料理,飯煮好了,正在炒菜,這時才覺知鹽已用盡了,急迫倉卒之間,忙向平日互通有無的右鄰借去。那知鄰人恰巧外出,不及當面商議,於是先取一撮來應急。這是一件小小的事,修行人心空無物,習以為常,一撮鹽巴,不曾記掛在清淨的心中,因此事隔幾天,也還沒去處理清楚。然而不予而取,在因果律上,就已違犯了。


一天他如常入座修持,忽然覺得面前原有的一片光明不再顯現,卻有一大堆濃重的陰影,仔細審視,這陰影不是別的東西,正是一粒一粒的鹽巴聚積而成的,由此反觀自省,知道是前數日借了一撮鹽巴,在因果律上,已成了嚴重的問題,一撮的鹽轉成一堆小山,遮去了清淨心田的光明。於是集聚了所有的錢,親自到產區指定購買鹽山,鹽價及運費一齊付清,並囑託運送到某處某家,說是償還舊債。


這樣料理之後,居士再入座修持,面前的鹽山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但見一片光明熾盛。


我們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許多的小小鹽巴,一分一分的遮蓋了靈臺的清明,小心啊!我們修行的人。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撮鹽變山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2日 星期五

宿命

宿命


宿 命


 


 


從前有一位王子,對於宿命的事很好奇,很想知道,於是便請問佛陀,佛說:「你何必要知道呢!知道了只是徒增擔憂而已!」


王子請之再三,一心要有通達宿命的能力。佛陀慈憫,便為授戒並以威德加持,於是王子有了宿命神通,了知過去未來。


第一件事,他馬上知道自己活到十五歲時,將會死亡,死生亦大矣,他日日夜夜為此愁憂著,但是無可如何,到十五歲果真就死了。


王家的規矩,埋葬時,在墳旁同時也種植了柏樹。這柏樹日漸長大,根深深鑽入地底,正好貫穿了王子遺體的中心,王子的神識於是就依託在柏樹上。在柏樹上時,他就擔心,有羊來吃葉子時,他將被羊吃掉。果真羊來吃葉子,他便隨著葉子進入了羊腹,而依附在羊屎中。種菜的檢取了來,用羊屎來澆韭菜,於是王子的神魂就依託在韭葉間。


一天皇后想要吃韭菜,下令採辦,管理的人,拿著刀要來剪韭菜,王子此刻又擔心了:萬一來傷了我可怎麼辦?結果他果真混在韭葉間被送入了王宮。


皇宮餐桌之上,上了韭菜;皇后吃了,王子的神魂也隨著進入皇后腹中,做了皇后之子,臨到足月,下生為人,為王太子,太子年年長大,仍識宿命,於是便到佛陀那兒,對佛陀說:「我已不要宿命的能力,因為這只有讓我層層擔憂,重重煩愁而已,現在願把宿命的能力歸還給您!」


佛說:「當時就勸你不必知道,你偏想要,如今可後悔了罷!」


說到宿命,人人莫不好奇,從血型、星座、手相、面相、撲克牌、電腦……,現代人對命運的極欲探究,並不亞於佛在世時的這位王子。


但是果真有宿命嗎?如果算命算出不好的命,或是命裏有難關,又當如何呢!明朝有位袁了凡先生,他就碰到一位算命高手孔先生,把他的大半生料得無一不準,經過多年來的驗證,他深深覺得,一切自有宿命,不必強求。等到後來有幸遇到雲谷禪師,開示他擴充德行,力行善事,為積陰德,改造命運的方法,促他力行功過格。這樣過了一年,禮部科考,孔先生算他該得第三,結果卻得了第一,本來考不中舉人,果也中了,而後了凡先生始信心改命改之理,更加力行善,果然由命中無子子而有子,由享壽五十三而延專為七十四……,他的後半生就此改變了,這正是 雪公在重印袁了凡四訓序中說的:「福惟自招,不拘乎宿命,天定可回之;禍能消滅,不任乎因果,異熟可轉之。心造心轉,擊鈴解鈴,宿命因果,操之惟在我也」欲了解命運,改造命運者,宜三復斯言!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


宿命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日 星期四

禱樹變羊

禱樹變羊


禱樹變羊


 


雜寶藏經記載說: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有一個老人,家境頗為富裕。一天,忽然動了心?想吃羊肉,便想用個名目來打牙祭。於是指著田頭邊的大樹,告訴他的兒子說:「我們家所以能有今天小康的局面,就是這顆樹樹神的保佑,你們何不在群羊中,宰殺一隻來祭拜。」他的兒子們果然殺了羊,在樹下禱拜,又立了個神祠,從此按時祭禱,習以為例。


後來這個老人死了,因果羈絆,竟投生在自己家中為羊。日復一日,老人的兒子又抓來一隻羊,準備祭祀樹神,這時很奇怪的,羊忽然開口說人話:「這樹根本沒有什麼神,唉!都怪我以前為了想吃羊肉,隨口騙你們宰羊禱樹,當初和你們分食羊肉,想不到如今卻要我先來還債啊!」


這時侯,恰巧有位羅漢到這家來乞食,他用神通力使老人的兒子都明白,這羊的前身,就是他們的老父。眾人不禁悲傷泣下,於是毀掉了這個祭祠,從此改過修善,不再殺生了。


同修們!造作淫祠不能得到福報,這在增壹阿含經早有明確的記載,世人偏偏有對三寶不肯布施,而對鬼神廟宇卻欣然創造的。這實在是因為沒有正知見,沒有細想因果的關係啊!想想看,一座神廟蓋好了,造作者揚揚自得的題曰:某年某月某某建造。以為自己施財作功德,那裏知道從此以後,大則豬羊鹿兔,小則雞鴨魚蝦,在刀又之下哀鳴;在鑊湯中跳擲,不知有幾千幾萬的眾生將因此而慘遭殺戮,這筆帳該記在誰身上呢?真是天堂未就而地獄先成哪!孔子也說過:不當祭而祭拜,叫做淫祠,造作淫祠不能得福,更加上殺生的果報,聰明的人何不算一算呢?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


禱樹變羊


 





更多學佛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