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說禪 凡聖兩忘
問:
仰山慧寂禪師有位傑出的弟子光涌,有一天仰山問他:「你看師父像驢子嗎?」光涌說:「看師父也不像個佛。」仰山再問:「不像佛的話,像個什麼呢?」光涌說:「如果像個什麼,那跟驢子有什麼差別?」仰山大為讚歎:「凡聖兩忘,情盡體露。」是否光涌已擺下對立俗情,明心見性呢?
答:
對呀!像驢子也好,像人也好,像佛也好,都是執著。一般人執著於希望自己偉大或覺得自己偉大,因此熱衷於追求名望、財富和地位。但從佛法的立場看,名利都是虛妄的、暫時的,都是不可靠的;內在心的寧靜、清淨、安定才是最好、最實在。
如果時時計較於希望成為聖人或覺得自己已是聖人,把別人視為凡夫,這種心態有待商榷。希賢希聖是世間的學問和觀念,但從禪的角度而言,這雖好,但不夠好。好處是能使人上進,但若把凡聖當成截然不同的兩個形態,就變成形式化、偶像化,不易被大眾共同體會和學習;即使學習也易流於虛矯、模仿,學習不成則會消極、灰心。應把凡聖的問題丟掉,自己與眾生平等,自己與佛平等,如此才能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否則永遠在凡夫階段。
自認是聖人的人依然是凡夫,因為他有對立的觀念存在。他可能知識高、反應快、自信強,但那也不一定是真的自信,他也許威赫一時、一呼百應而洋洋得意,其實他可能是個侏儒,一旦失勢則如病貓,見了什麼都怕。唯有把凡夫和聖人的界限和執著放下,和光同塵,春風沐雨,才是禪的境界,才是自然的、平常的,不是凸顯的、造作的。
仰山和光涌放下凡聖的兩截,站在平等的立場,像什麼都可以。
一般人對禪語無法理解,其實很容易明白。心外是有差別的,差別現象是外在的事實,但心中不要有差別心。少一點差別心的執著,對自己可以少一些煩惱,對外界可以少一些傷害。
放下著
問:
嚴陽尊者問趙州從諗禪師:「一物不將來時如何?」也就是修行到心中無一物的時候該怎麼辦。趙州說:「放下著。」尊者又問:「已經無一物了,還放下什麼呢?」趙州答:「你放不下的話,那就擔起來吧!」尊者當下大悟。這個故事是不是說,即使心中無一物,如果抱著這個境界不放,也還是有一物,不得解脫?
答:
非常正確,很多人說:「放下了!放下了!」真的放下了嗎?「放下」是不容易的事;放得下也有層次,看你怎麼放。有人叫人放下,自己放不下,這是最下的層次。有人根本沒擔起來,有什麼好放下?不過他看不慣,充滿憤怒、猜忌與怨恨,這也是放不下。有人名利、權勢、地位都有,應該沒什麼放不下,但心中卻有煩惱的情緒放不下。提得起的人不一定放得下,放不下的人根本就提不起。
有人資質平凡,庸庸碌碌過一輩子;有人很聰明、有學問、也很能幹,結果也庸庸碌碌過一生。因為他放不下自己,心中梗著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執著自己的想法、作法、人格等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義務與責任,結果人人不敢用他,甚至不敢跟他做朋友。
這則公案所講的「放下」,應該是另一個層次,那就是自認已經放下,到處告訴別人他已放下,也在叫人放下。這種人是正在修行而且已經修行很久的人,身無長物,什麼也不需要。出家人可能夏天只有一件葛衣,冬天只有一件蘆花襖,其他什麼也沒有。但若認為這種情況就是放下,那就錯了,因為他還有「放下」的念頭,所以未放下。
真正的放下是既不認為自己已放下,也不以為自己放不下;應該擔起的責任和義務照樣去做,應該接受的權利若能以之造福人群,也可以接受。
有人問我要不要錢?我說要;有人問我能否放得下錢?我說能。因為我要了錢,不是拿來享受而是去利益社會、弘揚佛法,我在幫他用錢而已。
放下的意思並不是什麼也沒有、什麼也不要,而是心中沒想到:「這是我的,那不是我的;這是我不要的,那是我非要不可的。」即使是成佛的念頭也要放下,這才叫放下。禪宗說修行要修到一絲不掛,好的壞的念頭、種種執著都放下,這不容易做到,但不妨揣摩著試一試。
迷己逐物
問:
「迷己逐物」的意思一般人大概都懂,但也許只是膚淺的瞭解。請師父從禪的角度來闡釋這句話。
答:
這是鏡清禪師的話,意思是迷失了自己而隨外境動搖,沒有方向原則、立足點,只要環境有些風潮,就跟著去了。這也叫隨波逐流或牆頭草。
逐物的「物」是物質,包括人的、事的以及物品的現象和動態。有的人受誘惑而喪失自己,有的人不知道如何安頓、安定自己,專門向外追求。有的追求女人,以女人作為安慰,但玩過之後仍無法心滿意足,又去找別的女人。有的心煩意亂,去找歡樂;歡場中除女人之外就是酒,紙醉金迷酒足飯飽,第二天照樣煩惱,再去喝酒。凡迷失在物質中的人,越陷越深,越覺得空虛而沒有安全,所以拚命地追逐。
迷失在酒色之中的是下下等人,另一種人則迷失在名利權勢之中。他們大概覺得玩女人沒有品也不夠水準,老是酗酒變成酒徒也不為社會所認可,所以追求名、利、權、勢,這些也是物質現象。如果人就是為了這些東西而追、追、追,那就失去了自己。
有些人在年輕時曾有一些抱負,想為人類社會造福,然而一旦捲入名利的漩渦,馬上迷失自己。別人害人,他也去害人,否則無法擠上那種人人覬覦的職位;對於財利也必須不擇手段耍盡心機,否則無法獲得。
大環境就像個大染缸,跳進去之後就不易保持乾淨。出家人雖不致被酒色名利所迷,但當別人讚歎他,他便心花怒放;別人送他供養品,他便心生歡喜,這就是失去自己。
所以,不論環境給你什麼,只要心中有所動搖,產生情緒反應,就是迷己逐物。在日常生活中,夫妻吵架、兄弟爭執、聚眾滋事、議事動怒等等,應該也是迷己逐物吧!
文章來源 :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2&&id=87&cid=160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3&&id=87&cid=160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54&&id=87&cid=160
from 禪語智慧
https://zenwisdoms.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