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三)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三)


 


素食是言行一致的體現


 


上述的討論,描述了一些「言行不一」的素食看法,一方面認為素食好,卻因做不到而給自己找藉口。選擇素食,就是爲了選擇讓自己向善的理念實行出來,不再做「人格分裂」的人。就好像一個頑皮的孩子,平常天天玩樂不念書,有一天突然下決心要發奮向學了,跟媽媽說以後會用功讀書,可是他的生活卻一點改變也沒有,這就是言行不一了,內心的念頭沒有落到實處,其實等於撒謊。


中醫有一句話叫「有諸內必形於外」,當一個人有甚麼理想,他就會有怎樣的行為;中醫還有另一句話叫「司外揣內」,就是我們如何觀察一個人的內心?需要從他的行為來判斷。如何評價一個人的內心,不可以單純依靠言語,而更要看他的行動,就知道他是否表裏一致了。


當人內心開始醒覺,不想在飲食上傷害他人,讓和平從自己每天的生活中實踐出來,往往就從素食開始;當自己希望身體健康,讓身體血脈流暢,去除一切毒素的侵害,素食就是最佳選擇;素食能夠保護環境,緩解糧食不足的問題,幫助減少饑荒與災害,是對世界上各種問題作出積極的回應。


正心修身以後才能齊家治國,當人明白到自己可以透過改變自己來改變世界,改變飲食就是最基本的一步,人能夠掌控自己口服慾望,才能推己及人,身體力行的貢獻社會。


 


作者:李宇銘博士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




更多學佛資訊 :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福慧行

暇滿人身facebook

暇滿人身blog


暇滿人身 – 痞客邦

暇滿人生路 – 愛微帮

暇滿人生路weibo

2016年12月29日 星期四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二)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二)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


帶著感恩的心吃肉就可?


還有另一種說法,有些人自知無法放下吃肉,認為只要懷著感恩的心吃就可了。


當然有這種想法的人,是比沒有感恩的心而吃肉要好一些,懂得感恩,人生會快樂。不過,這裡想進一步探討這「感恩」從何而來?例如當你感激一個人、想報答他的時候,到最後卻殺死對方、吃掉對方,這聽起來是否十分恐怖?!感恩反而變成了怨恨?這麻木不仁真教人心寒啊。


就是說,當一個人真正的對動物感恩,是不會想吃肉的。假如我一邊說我懷著感恩的心去吃肉,這種感恩的心,主要目的不是爲了讓對方好過,而是讓自己好受。這其實並非真的感恩,只是一種「贖罪感」,好像懺悔一樣。假如真有一個人能天天吃飯都在(感恩)懊悔,何必不更進一步改變「錯失」?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


當然了,一邊感恩的吃肉,也無法去除肉類本身含有的不良成份:尸毒、農藥、抗生素、激素、化肥、膽固醇、脂肪、細菌、病毒…… 假如有人能夠一邊吃下各種「黑心食品」,又一邊心存感激,這人可真是過分的包容了吧!?


心靜自然素


說回一開首提出的問題:「一個人內心平靜的話,是否吃葷也可?」也不排除這種可能,就好像剛才講最開始佛教僧人也可以吃肉一樣,一個大師內心平靜的時候,就好像一個波平如鏡的湖面上,丟一塊石頭進去,激起了波浪,但水也很快恢復平靜了。


但是,當一個人內心真的平靜,其實也不會萌起吃肉的慾望,內心自然希望飲食清淡、樸素、健康、不殺生。就好像當衣服剛洗乾淨以後,也不會想立刻拿去碰髒東西吧。


提出這種想法,其實主要是非素食者內心未夠平靜,念念不忘口腹之欲,未能站在素食者的立場看問題。肉食者心煩意亂自己也不自知,這就好像在波濤洶湧的大海裏,儘管丟多少塊石頭進去,其實還是依舊風高浪急。對於肉食者來說難以感受到平靜與否,未能感受到吃肉對內心的影響,反而以為平常的狀態就是平靜了,卻不知道內心翻江倒海。


其實,當一個人素食一段時間以後,內心的肉慾不生,也不會想要吃葷的。這轉變是一種自然的、正常的反應,是從心而發的,長期素食者根本沒有想吃肉的念頭,也不會認為素食十分艱難,只不過是他們正常生活的一部份而已。


作者:李宇銘博士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




更多學佛資訊 :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福慧行

暇滿人身facebook

暇滿人身blog


暇滿人身 – 痞客邦

暇滿人生路 – 愛微帮

暇滿人生路weibo

2016年12月28日 星期三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一)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一)


 


上文《素食目的不在吃?》一文中,指出了吃素最終的目的是讓人內心平靜,或許有人會問:「假如我已經內心平靜了,是否就沒必要吃素?」


 


也有些支持素食的人認為:「選擇素食最重要是有心,最後能否吃素其實不太重要吧?」


 


這種觀點十分吊詭!一方面支持素食,另一方面又覺得可以不吃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次跟大家一起探討。


 


堅持吃素是否一種「執著」?


 


例如佛家對於素食的看法,其實沒有嚴格的規定。佛教在印度還未傳入中國之時,當時沒有規定僧人不許吃肉,過著托缽乞食的日子,飲食隨便,是到了南朝梁武帝之後,才開始提倡全面素食的;又例如現在的藏傳佛教,也允許信徒吃肉,有不少佛教徒亦主張可吃「三淨肉」(就是眼不見殺、耳不聞殺、不為己所殺)。那麼,有些人認為信佛其實不一定要吃素吧?不少在家信佛的人也沒有吃素,其實只要「心裏素」就可以了,何必執著於吃肉與否?


 


其實,佛教從不嚴格素食到開始全素食,可理解為一種「進步」,就是隨著佛教徒希望將慈悲心引申到生活各方面時,在飲食上也得實踐。當然不要顛倒因果,信佛不是爲了吃素、不是吃素才可以信佛,而是吃素可以幫助信徒內心清淨,實踐信念。假如說信佛也可以不吃素的話,這就是一種倒退了。


 


藏傳佛教允許吃肉,也是出於無奈,由於身處高原本身難以種植植物,就只能像遊牧民族那樣賴以吃肉維生了,現在藏蒙地區的交通比過去發達了,也逐漸開始了素食運動。其實,素食者在有些時候因為特殊環境而需要妥協,例如初嘗素食的人往往會接納吃「鍋邊素」,就是指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時候,即使食物中混有葷食時,也會吃旁邊的素食,其實也是同一道理。


 


素食者大都性情隨和,在飲食上是隨便的,吃肉與否有時候真不是重點,即使逼於無奈需要吃肉,也無必要有罪疚感。某程度來說,長期素食者不願意吃肉,是由於不喜歡吃吧,就好像有人很不喜歡榴槤,聞到氣味就跑開了。素食者不吃肉並非叫「執著」於吃素,例如有吸毒者決定改過自身,決定放下吸毒而重過正常生活,沒有人會說他不吸毒就是「執著」吧?假如一定要用「執著」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擇善固執」吧。


 


作者:李宇銘博士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有素心就可不吃素






更多學佛資訊 :


第三世多杰羌佛辦公室


福慧行

暇滿人身facebook

暇滿人身blog


暇滿人身 – 痞客邦

暇滿人生路 – 愛微帮

暇滿人生路weibo















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齋口不齋心」?

齋口不齋心


「齋口不齋心」?


 


 


現在有不少素食餐廳,是以仿葷、素肉作招徠,就是菜式完全可以做出肉類的質感與味道,只是原材料都是來自植物。對於這種飲食的方式,一些非素食者會批評,這種素食是「齋口不齋心」(是廣東話說「齋口唔齋心」),意思就是只是「素在口中,心中不素」。



對於這種「齋口、齋心」的說法我認為是一種對素食的偏見。就算按這種思路,比如是享受肉食的味道卻又不吃肉,這充其量可以倒過來說「齋心而不齋口」,但吃「素肉」顯然不可叫做「齋口」吧,不管他心想不想吃,嘴還是吃了。



說素食者「齋口不齋心」,意思是批評他沒有嚴格遵守素食的要求,其實心裏還是想吃肉。對於這種質疑,是由於非素食者還未體會到素食者的想法。



首先說一下「齋」字是甚麼意思。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說:「齋,戒潔也」,齋就是強調受戒,是為了身心潔淨而不吃葷。齋與素意思基本相同,相對來說「吃素」就沒有「戒」的意思,更強調樸素簡單,說「吃齋」更加有佛教的意味。



從素食的定義來看,一般是指「不吃肉」、「不殺生」,從這個角度來看,吃素肉並無不可,對這定義並無抵觸;假若以筆者前一篇《素食為何屬「情志養生」》的嚴格觀點,在中國文化的立場來看,由於五辛類的蔥蒜等食物也算「葷菜」,那麼素食的定義,應該是指「不心煩」的食物,假若吃下這東西讓人心煩不安的,那就是「葷」。可是,就算從這個角度來看,素肉雖然是「模仿」葷菜,假若原材料沒有葷食成份,技術還未高水平至模仿出這種「心煩」的作用來,不是真正的葷食,也沒有違背素食的原則。(這裡值得討論的,為何肉食讓人心煩?這必然與「殺生」有關。)



尤其是對於西方人來說,他們完全沒有「齋口」或者「齋心」的說法,就算是嚴格素食者(Vegan,不吃奶蛋芝士的素食者)吃素肉心安理得,這是因為他們認為只要不吃肉、不殺生,已經能夠達到保護動物的目的,吃素肉讓自己多點食物的選擇,那又何妨?



當然,這種質疑素食者的想法,其背後的思想是認為,素食者認為要守戒、清淨,為何心中還想吃這些類似肉食的東西?對於這種想法,其實只是非素食者不明白素食者而已。這讓我想起禪宗的一個故事:



兩位禪師一起上路,走到河邊的時候,見到一個美女無法過河。師兄就走過去,背上這個女人涉水到對岸,過河後放下了她,兩位禪師繼續上路。走了很長一段路以後,師弟一直悶不作聲,最後終於忍不住說了:「我們出家人嚴守戒律,不能親女色,為何你這樣做?」然後師兄就回答:「這女人我早就放下了,為何你還一直未放下?」



這個簡單故事,用在素食者吃「素肉」的情況也一樣。非素食者質疑素食者為何還未「放下」素肉,其實,素食者心中對於素肉沒有眷戀,只不過是一種素食的食物而已。對於剛開始吃素的人來說,吃素肉可能是一種過渡期的替代品;但是對於長期素食的人來說,吃素肉不會引起他「想殺生」、「想吃真肉」的念頭,「齋口不齋心」只不過是非素食者自己未能放下,於是對素食者的一種假想而已。



作者:李宇銘博士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齋口不齋心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26日 星期一

自省能力

自省能力


自省能力


 


 


    自省,是指一個人有意識地對自己的行為、語言、想法進行覺察。



    自省當中包含了自我察覺、自我評價、自我肯定、自我檢討、自我調控及自我修正。



    自省在中華文化中是很常見的: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里仁》)





    「日省其身,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四書集注》)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已,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荀子.勸學》)




    自省是一種能力,自省能力好的人表現為意志力強、個性獨立、有自己內在世界觀、喜歡獨處、追求自己的興趣、自信、穿著有自己的風格、能獨立完成主題研究;而自省能力差的人自我價值感很低、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標、不太留意自己日常的感覺、時常擔心親近的人會不喜歡自己、不喜歡一個人生活、有時會有虛無感、覺得沒有真正活著、經常為一些小事不安。



    以下這個故事就說明了自省能力的重要性。



    有個太太多年來不斷嘲諷住在對面的太太很懶惰,「那個女人衣服永遠洗不幹凈。看,她晾在院子裡的衣服,總是有斑點,我真的不知道,她怎麼會連衣服都洗成那個樣子……」。直到有一天,有個明察秋毫的朋友到她家,才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細心的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這個太太的窗戶上的灰漬抹掉,說:「看,這不就乾淨了嗎? 」原來,是自己家的窗玻璃髒了,一直沒抹。不自省就有可能鬧笑話,甚至出事。




    「必識己方立人,何以故也?己之諸癖自難於解,如瞻己背終弗所見,為外人頗觀,己藏己過乃人之常性,過甚則或離而不願同謀,識已得之其弗覺,愧而求知,格得其德,方可立人,人皆敬之而助也。」(摘錄自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世法哲言》)




    必須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這是什麼道理呢?為什麼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才能真正成為一個人呢?雖然我們現在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人,但有的人做的很多事情連動物都不如,有的人的本質可以說根本不是一個人的本質。因為有很多人都不了解自己,所以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自己的錯誤、缺點,往往自己看不見,就是看見了也會自己原諒自己,自己難於理解自己,因為人有個我執性在裡面,就正如想看自己的背,不管你用盡一切辦法,你的頭也伸不過去看見你自已的背,而別人則往往很容易把你的背看得清清楚楚,對錯誤、缺點同樣是如此,自己往往不容身發現,而局外人經常都會從各個方面暗暗地看到你的很多錯誤、缺點,加上為了討得別人的喜歡,自己只得把自己的過失藏起來,以其遮蓋,這就是人的常性。但是有的人做得很露骨,非常強硬、猛烈,因此稱為過甚,長此以往,別人就不願意和你在一起同謀共事,就覺得你這個人太自私、太不好了。如果我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缺點,以慚愧心去求得知識,那麼,自己的格調自然就進入道德規範,這個時候就可以真正成為一個人了,人們看到你的行為境界以後,自然就很尊重你,個個都敬你而且願意幫助你,因此,識己才能立人,立人才能得到幫助,一切世事才能圓滿。



    自入了佛門,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法音後,明白修行要自省,要觀心念,正行為;自省能力對修行的影響是很大的。因此我要努力提高自省能力,三時憶正知正見,以佛陀師父的教導觀自己的心念,修正自己身口意與佛菩薩不相應的行為,令自己在學佛修行的道路上走得更好。



 —上善若水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自省能力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25日 星期日

素食目的不在吃? (三)

素食目的不在吃


素食目的不在吃? (三)


 


 


素食是爲了「身心合一」



透過飲食的改變影響身心,這就告訴了人們,飲食並非單純爲了身體需要。人們在吃飯的問題上,比較多考慮是否足夠營養?是否能讓身體健康?如何吃能幫助治病養生?……這些想法,對於素食來說還未到一個最高層次——飲食對人內心直接影響。



西方有一句話說: 「You are what you eat.」(你吃甚麼,你就是甚麼),人會被食物的性質影響自己的性格,其實中國傳統也有這種觀點,就好像筆者在《中醫如何看素食?》一文中,指《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吃肉的人的性格放縱、驕傲、剛烈,正好反映了吃肉對人性情的影響。



肉食之中含有「尸毒」、除了是對人體健康不良的毒素外,更指動物在被殺之時的憤怒、痛苦、恐懼的情緒,人類吃下以後,也會被這些情緒所影響。因此所謂「葷食」,為何讓人頭腦昏沉,就是指這些食物本身的特性不好了。



素食改變人內心,倒過來說,決定素食已經是內心的轉變。一個人要從非素食而改變為素食,本身已經是心先變了,立志轉變自己,之後才決定在飲食上改變。而在飲食改變之後,內心又逐步隨著身體潔淨而內心變化,互為因果。



素食並非單純一種飲食習慣,而是一種哲學、一種生活態度、人生觀念,代表了前衛的綠色思想,亦是回歸傳統的飲食方法,是通過飲食修行,讓自己身心合一,甚至與自然共融。



這也是素食者容易快樂的原因,真正的快樂並非來自慾望的滿足,而是當自己內心平靜、身心調和、欲求減少,這種祥和美滿的狀態,正是持久快樂的泉源。



作者:李宇銘博士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素食目的不在吃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24日 星期六

素食目的不在吃? (二)

素食目的不在吃


素食目的不在吃? (二)


 


 


為何素食者受到五辛影響?



素食者不吃五辛、惰性食物,其實就是這些食物會影響人體,讓人覺得心煩、昏沉。其實這些感覺,非素食者也會擁有,例如吃了洋蔥之後覺得有口氣,其實就是一種心煩,只是這種不適感覺在素食者身上尤為明顯。



為何非素食者感覺不出來?這就是「葷食」的作用影響了。這就好像一個人,進入一家很吵的酒吧裏面去,一開始覺得很吵心跳加速,但在裏面幾個小時之後就適應了,到離開踏出門口時才發現,原來外面世界十分寧靜;又例如剛進入一個新裝修的房子裏面,有一股油漆的化學品氣味,覺得十分難聞,但沒多久之後就適應了,嗅覺沒感覺到問題,要到下一次再進門時才聞得到。



這就是一個人的適應能力,假如長期吃肉、吃這些五辛惰性食物的人,身體長期浸泡在「喧鬧」、「氣味濃烈」的環境,其實身體也有不適感覺,但是都被掩蓋了,自己感覺不到。長期這種飲食的人,身體也有心煩昏沉的不舒服,只不過自己不察覺,更變成了自己一種性格,例如愛發脾氣、意志消沉,甚至變成一種體質,長期疲乏勞累,卻沒有想過是飲食所致。



由於素食者飲食清淡潔淨,就好像長期在一個寧靜舒適的環境裏面生活,假如外面有一點噪音、一些臭氣,就容易感覺得到了。故此素食者就連五辛、香菇等食物,吃下去也容易感覺到不舒服,這並不是因為素食者的腸胃差了,而是素食者的身心比較靈敏,容易感覺到自己內心與外界的變化,更喜歡保持平靜。



素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從這些角度看,素食者並非單純是不吃肉,素食者選擇食物的目的,除了有考慮不殺生的原因外,終極的目標是「修心」。



很簡單吧,選擇「不吃肉」的想法,本身已經是對內心的一種挑戰了,戒除吃肉就是解除「心癮」,這種心癮某程度就是指一種長期的心煩意亂、內心不平靜,也是長期吃肉所導致的一種身心狀態。



進一步看,不吃肉以後,不代表內心就一定平靜。人的內心還是會受到七情六欲、外在環境變化所影響,但因為素食者平素內心經常保持平靜,容易察覺到外在影響,不會被情欲帶走了而不自知,尋找各種方法讓自己變得更加平穩。因此在食物的選擇上,假如讓自己心煩昏沉的食物,都會儘量避免了。



在儒家與道家的典籍中,有不少記載說當時每於求道、求學,或者祭祀的時候,都主張齋戒,如《南華真經》說:



「顔回問道于孔子,孔子曰:汝齋戒,吾將語汝。顔回曰:回居貧,唯不飲酒,不茹葷久矣。孔子曰:是祭祝之齋,非心齋也。」



在這段話裏面,孔子更指出了一個觀點叫「心齋」,就是說不吃肉喝酒只是「祭祝之齋」而已,更重要的是「心齋」,就是指內心的潔淨、安寧了,有這種心態,才容易學好大道。



由此可見,提倡「素食」的概念比「吃齋」更深一層,素食並非單純的禁忌、受戒,而是希望在調整飲食的過程中,讓自己內心清淨。



作者:李宇銘博士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素食目的不在吃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素食目的不在吃? (一)


素食目的不在吃? (一)


 


 


素食不就是講飲食的問題吧?還有甚麼其他的?當然不止了!


就好像駕車那樣,一開始學習駕駛的人會問:如何開車?刹車?拐彎?車子壞了怎麼辦?…… 但是,當一個人學會駕車了,這些事情都不再考慮了,轉而開始真正駕車的目的:節省時間到達目的地?爲了謀生賺錢送貨載客?爲了駕駛郊遊樂趣?……



談素食,初嘗素食的人都會很關注素食的問題,例如怎麼吃啊?吃甚麼啊?如何吃得健康啊?……當這些基本問題都解決了之後,學會怎麼素食了,這些事情就不在考慮之列,轉而到真正開始素食的目的——每一個人選擇吃素的目的都不同,有人爲了健康治病、環保人權、保護動物、宗教信仰……



這篇文章,想指出一個所有素食者都能夠體會到的共同目的:「靜心



素食並不止於不吃動物



很多人以為,素食就是指不吃肉,只吃植物性食物。這雖然也是素食的基本定義,但是素食者還有不同看法。例如佛家的素食者,主張不吃五辛,即蔥蒜韭菜等「植物」都不吃;又如印度修煉瑜伽者,主張不吃惰性食物,其中就包括了「菇菌類」。



為何這些植物性的東西素食者不能吃?先說蔥蒜類,在《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話說:




「黃帝曰:辛走氣,多食之,令人洞心,何也。少俞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營諸陽者也,薑韭之氣薰之,營衞之氣,不時受之,久留心下,故洞心。」《靈樞•五味論》




這段話的意思,說薑、韭菜等辛味食物,多食則讓人「洞心」,是指食物進入胃之後,其氣上行太過,氣有餘而留在心下,故此出現一種不適感覺。「洞心」通俗一點的講,其實就是「心煩」吧,稱為洞心是強調一種空虛感,胸中空洞不適感覺。



至於說「惰性食物」,則是指吃了之後讓人感覺怠倦乏力、遲鈍昏沉的食物,就是讓人「懶惰」的食物吧。這類食物之中以「菇菌類」為代表,各種香菇、木耳等的食物,生長在陰暗潮濕的環境,是從發霉腐爛的地方生長出來的,沒有太陽照射,故此其性陰沉,不少菌類更是有毒性的,這就可以理解為陰性十分強烈了。菇菌類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屬於「寒濕」的食物,食後讓人意志消沉。在修煉瑜伽者的角度看,惰性食物不單包括香菇,各種魚肉、雞蛋、蔥蒜、煙酒、毒品、腐爛食品等都包括在內。



作者:李宇銘博士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素食目的不在吃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佛祖不度人、自己度自己

佛祖不度人、自己度自己


佛祖不度人、自己度自己


 


  一位虔誠的信徒在遇到水災後,爬到屋頂上避難。但是,洪水漸漸上漲,眼看就要淹到腳下了,信徒急忙禱告道:“大慈大悲的佛祖快來救我啊!”



  不久就來了一條獨木舟,船上的人要救信徒,他卻說:“我不要你來救,佛祖會來救我的。”於是那人駕著獨木舟走了。可大水還在繼續上漲,很快到了他的腰部。信徒十分著急,立即又向佛祖發出祈求。



  這時,又來了一艘小船,船上的人要救信徒到安全地帶,他又拒絕了,並且說道:“我不喜歡這艘船,佛祖會來救我的。”



  那條小船只好拋下信徒開遠了。沒一會兒,水已經漲到了胸部,信徒繼續大聲地向佛祖禱告著。可是,隨著洪水的上漲,信徒已經奄奄一息了。



  就在此時,一位禅師駕船趕來救起了他。得救的信徒向禅師抱怨說:“我對佛是如此地虔誠,但是佛祖在我遇難之時卻不來救我。”



  禅師深深地歎了口氣,說道:“你真是冤枉了佛。佛曾經幾次化作船來救你,你卻嫌這嫌那,一次次地拒絕了。看來你與佛無緣了。”



  有道是“佛度有緣人”,我佛慈悲,倒駕慈航,為一切有情眾生平等指示其本具的佛性,根據眾生不同的根性而大開方便之門,因機說法,循循善誘。



  心誠志堅者,循著佛的指示,就漸漸脫離了苦海。而心不誠、志不堅者,卻永遠脫離不了苦海。所以說,所謂“佛度”,其實是眾生按照佛法的指示自救、自悟、自度而已。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佛祖不度人、自己度自己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20日 星期二

一個無需解釋的好故事



一個無需解釋的好故事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的人,解釋也沒用。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大智慧。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7個弟子知道。7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



  老住持問7個弟子:“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處,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弟子們都搖頭。



  7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7天,還是沒人承認。



  老住持很失望:“明天你們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第二天,6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干干淨淨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笑著說:“能想到自己,更能想別人,就是佛法啊”。



  這個故事,讓人感悟了很久。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然而比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擔;能行動;能化解;能扭轉;能改變;能想自己,更能想別人,這就是法。



理解你的人,不需要解釋,不理解的人,解釋也沒用。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大智慧。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一個無需解釋的好故事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緊守過往回憶?

緊守過往回憶?


緊守過往回憶?


 


 


  常常由於朋友的推介,我會晝夜不分地去追看韓劇。近期最熱門的韓劇就是《藍海傳說》,此劇講一個美人魚化身做人去追求她前世經歷的一段愛情,而其中劇情有一個小插曲,就是這位美人魚小姐因意外住進醫院,期間見到一位媽媽在醫院門外抗議,投訴她的女兒因為失誤的醫療事故而死亡。她很傷心,同時希望院方能揭開她女兒死亡的真相。美人魚同情她,並了解這死亡真相,想幫她擺脫傷痛,於是便對這位媽媽說她有一種能力可以令過往的記憶消失,包括抹掉這段傷痛的記憶,可是這位媽媽拒絕了這份好意,她愛女兒,執意要永遠把女兒放在心裡,即使傷心往事也要緊守記憶。作為媽媽,她要永遠保存這份愛,那怕刺骨椎心的疼也在所不顧,直至死去。



  美人魚對這位媽媽的回答感到非常意外,不理解這位媽媽的想法,作何道理?



  大凡我們常人不就是這個模樣嗎?總忘不了前塵往事,而偏執於感情或愛情上!這種情債,筆者是過來人,恐怕還會帶到來世。



  筆者慶幸可以恭聞得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法音,明白世事無常的道理,一切生滅現象的發生都是必然的,無論多刻骨銘心的感情或者愛情,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切都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正信學佛是起點,明信因果,守五戒,行十善、四無量心、六度萬行;繼續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法音,樹立正知正見,精進修行修法,我們才能走向光明,直至擺脫輪迴,成就解脫。共勉!



—芷語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以上文章是轉載/引用自「福慧行」官網原創文庫,版權為「福慧慈善基金」所有。原文鏈接如下:

官網:http://www.hkfhh.com

微博: http://weibo.com/u/5857274799

微信: 福慧行智 (WeChat ID: Cultivation888)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緊守過往回憶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8日 星期日

他只能再活7天,卻無意中用這個方法延長了壽命

他只能再活7天,卻無意中用這個方法延長了壽命


他只能再活7天,卻無意中用這個方法延長了壽命


 


 


  佛經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名高僧知道他的小沙彌徒弟只剩下七日的壽命,於是慈悲地讓他回家探親。途中,正好遇到一場大雨,小沙彌發現一群螞蟻正努力地從積水的地方爬出,但卻不斷地被雨水沖回去。於是小沙彌心生憐憫,將它們一一救出,確定它們安全後,才繼續他的旅程。七日後,小沙彌又回至寺院,師父驚訝地發現他的病好了很多,於是入定觀察,發現原來是小沙彌的一念慈悲心,不但救了螞蟻,也增加了自已的壽命。



  一個小小的善心,能夠拯救寶貴的生命,成就無限的功德。



  假如把干草堆積得像須彌山那麼大,投一點點像芥子那麼大的火種在裡面,一定會將干草燒盡。為什麼呢?因為一點點火也能燃燒。眾生對佛所種的一點點善根也是如此,一定能燒盡自已身心的一切煩惱。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他只能再活7天,卻無意中用這個方法延長了壽命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7日 星期六

青少年怎能體會「無常」

青少年怎能體會「無常」


青少年怎能體會「無常」


 


  筆者的朋友是教育青少年同學多年的老師,一直很受學生歡迎。多年來她努力不懈,尋找以不同的方式與學生溝通,確實很成功。早一段時間,她向我透露了近幾年學生的變化,反映在作文上,一篇又一篇,諸如「那段最痛苦的日子」丶「最難忘的一件事」、「最刻骨銘心的一次」等文章,令他摸不着頭腦,百思不得其解。


  有個同學文章寫得好感人,她描述她爸爸在一次交通意外中被車輾死的事,從收到這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寫起,寫到如何飛奔到醫院,看到爸爸身首異處的情景,她如何放聲痛哭、呼天搶地。這位同學把家庭突遭變故,陷入無比傷痛,頻臨絕望的境況描繪得淋漓盡致,賺人熱淚。


  另一同學的作文:「同學的爸爸經常帶不同女性回家,視媽媽如透明,每次媽媽都氣得要死,兩人不停地大吵大鬧。終於有一天媽媽一氣之下從樓上窗口跳了下去,一走了之。以為發生了這麼大的慘劇,她爸爸會後悔或有所觸動。無奈她爸爸仍是那模樣沒有任何改變,不知何時家裡會多了個不知哪兒來的『媽媽』。可是過了大半年,她爸爸在沒有給她們任何預告下,不知何故也走媽媽那條路,從窗口跳了下去,了卻了他這胡亂的一生。從此同學便沒有了「家庭」。 由於這個心理陰影太大,她與妹妹形容自己像墮入極度黑暗之中,永不見光明。她們變成一對無依無靠的孤兒了。」


  當筆者的朋友在教師室內誦讀完這兩篇文章,在場老師頓陷入一片沉思,深感哀傷!他們並對此人間慘劇發生在同學身上深表同情。教師們正考慮如何幫助這兩位遭難的同學時,筆者的朋友請了那兩位同學到校務處,還未商討援助事宜,筆者的朋友只剛說完慰問話,兩位同學即相視而笑著說:「老師,我寫得太好吧?連老師你都信以為真!老師,那是作文呀,作㗎!」


  近年趨勢,很多學生作文時都喜歡寫父母患癌、家庭破產,全是死人塌樓易觸動人心的故事,目的是為了得到更高的學分。


  筆者學生時代也寫過類似題材的文章,一般青少年確實欠缺了一點人生起伏的經歷,仍年輕,只能把想像的事誇大,危言聳聽。然而虛構也好,真的人生也好,總會有「不可開玩笑」的底線,譬如:爸媽健在的,不可寫成父母雙亡丶家破人亡等。這種風氣瀰漫校園丶滲入正成長的青少年中,確是不好,但又可以怎樣?


  筆者懂得什麼是「無常」,但感覺年輕人大多真不知道真正的「無常」存在,「無常」的可怕不全能用文筆表達那麼簡單,當無常來找你,你要躲也躲不開,因此我感到難過,他們會為了學分,便把假「無常」放在紙上。希望他們早日得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法音,接觸到正知正見佛法,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無常」,就不會胡亂寫作了。


作者:云英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青少年怎能體會「無常」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6日 星期五

當你道心退轉時,可以看看

當你道心退轉時,可以看看


當你道心退轉時,可以看看


 


  老和尚帶著小沙彌出門行腳,無論行走在廣闊無邊的叢林,或翻山越嶺,老和尚都逍遙地走在前面,小沙彌背著行李緊跟在後,一路上兩人相互照應,彼此為伴。


  小沙彌走著走著,心想:難得人身,但短短幾十年生命卻必須經歷生老病死、受六道輪回之苦,真苦啊!不過,既然要修行,就要立志當菩薩救度眾生;因此我不能懈怠,要精進修行才行!


  想到這裡,走在前面的老和尚突然停下腳步,面露笑容地回頭對他說:來,包袱讓我來背,你走我前面。小沙彌雖然感到莫名其妙,但仍照老和尚的指示,放下包袱走在前面。


  走著走著,小沙彌覺得這樣真是逍遙自在啊!而佛經裡說,菩薩必須順應眾生的需要,而行各種布施。這真是太辛苦了! 況且天下眾生苦難多,到何時才能救得完呢?不如獨善其身,過逍遙自在的日子!


  這念頭一起,就聽到老和尚很嚴厲地對他說:你停下來!小沙彌趕快回頭,看到老和尚嚴肅的面容,嚇了一跳!老和尚將包袱拿給他說:包袱背好,跟在我後面走!


  小沙彌想:做人真苦!剛才自己還那麼開心,才一轉眼就變得很難過,人的心念真是不穩定啊!凡夫心很容易動搖,還是修菩薩行好,起碼我可以面對苦難眾生,跟很多人結好緣,做一些我做得到的本分事。


  這時,老和尚又面帶笑容地,回頭招呼他,並將行李拿去自己背,請他走在前面。


  小沙彌就這樣反覆地發心、退心,直到第三次再起退心時,老和尚又用很嚴厲的態度對待他。


  小沙彌終於忍不住心中的疑惑,請問道:師父,您今天為什麼一下子,要我走前面,一下子又要我走後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老和尚說:你雖然有心修行,但是道心不堅固。感動時就發大願,卻又很快退失道心;這樣進進退退,要到什麼時候才能成就?


  聽到老和尚這麼說,小沙彌感到很慚愧。當他又生起菩提心時,老和尚要他走在前面,他就不敢了。他說:師父,這次我是真正發心,要以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大心大願為道基,一步一步向前精進。老和尚聽了很高興,對小沙彌也起了贊歎、尊重之心,一路上兩人有說有笑地並肩走著。


  很多人都知道要修行,也知道要發大心、立大願;發心立願很簡單,但要恆持道心卻不容易。


  世事無常,今日雖平安,明日卻難料。如果發下大願卻動辄心生退轉,把有限的光陰,浪費在猶豫不決上,實在太可惜了! 發大願不能太輕易,無論遇到任何困難,都要堅定志願、磨煉耐心、方能度過難關。


南無阿彌陀佛!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當你道心退轉時,可以看看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


極簡主義


 


最近接觸到「極簡主義」這個概念,值得跟大家分享一下。


極簡主義,藉由捨棄多餘的物品、想法,反思生活中最必要的是什麼,進而找出最重要的核心。


另有說法是與夠用的物品生活,是快樂的。少了物品的空間,是清新的。素樸的極簡生活,是擁抱物質文明現代人未來該追求的生活方式。

將身邊物品減至最低限度,這就是極簡主義者的生活型態。


這個世上,所有人生下來就不擁有任何事物,所以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是極簡主義者。換句話說,我們是拿自己的自由去交換不必要的多餘雜物。


人的價值不在於自己擁有的物品數量。物質只能給我們稍縱即逝的幸福,不必要的多餘雜物會奪走我們的能量、時間,帶走所有一切。


當一個人擁有超過自己能力負荷、數量龐大的物品時,這些物品就會成為壓力來源,讓人完全無法顧及最重要的事情。我們將所有心力與時間拿去購物、管理並維護物品狀態,正因花費了太大的努力,反而讓那些原本該是工具的物品,在不知不覺間成為我們的主人。


工作不能代表你,

銀行存款不能代表你,

你開的車不能代表你,

你皮夾裡的東西也不能代表你。

就連你身上穿的衣服品牌,

也跟你毫無關係。

——泰勒.德頓《鬥陣俱樂部》


「到頭來,你被自己擁有的東西給奴役了!」

——泰勒.德頓《鬥陣俱樂部》


消費主義主導下的流行文化告訴人們美好人生建基於累積東西累積得愈多愈好;告訴人們快樂源自購物、源自有足夠的錢去購物,如果你聽信這一套理論,你就得成為金錢的奴隸,並因此失去了心靈的自由。與主流文化唱對台的極簡主義則提倡人們通過減少擁有物件的數量,去認清需要和想要的分別,進而領悟到豐盛人生與擁有多少東西完全無關,購物並不能為你帶來真正快樂的道理。


想深一層,「極簡主義」的基礎就是「知足」。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佛遺教經》


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一個不知足的人縱然使他擁有全世界的財富,在物質上非常豐足,但是他在精神上猶會感覺貧乏不足,所以講起來還算是屬於貧窮的人。但是知足的人就不一樣,雖然物質生活貧窮,他也能活得很安然,感覺到精神富足。


不知足的人,時時都被外境各種慾望將他的鼻子牽著走,說起來實在是令人憐愍。知足第一富,希望我們都能夠學習知足,做一個真正快樂的人。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筆者: 上善若水

以上文章是轉載/引用自「福慧行」官網原創文庫,版權為「福慧慈善基金」所有。原文鏈接如下:

官網:http://www.hkfhh.com

微博: http://weibo.com/u/5857274799

微信: 福慧行智 (WeChat ID: Cultivation888)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極簡主義





更多學佛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