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 星期五

珍惜現在

輝映


珍惜現在


 


日本親鸞上人九歲時,就已立下出家的決心,他要求慈鎮禪師為他剃度,慈鎮禪師就問他說:「你還這麼小,為什麼要出家呢?」


親鸞:「我雖年僅九歲,父母卻已雙亡,我因為不知道為什麼人一定要死亡?為什麼我一定非與父母分離不可?所以,為了探索這層道理,我一定要出家。」


慈鎮禪師非常嘉許他的志願,說道:「好!我明白了。我願意收你為徒,不過,今天太晚了,待明日一早,再為你剃度吧!」


親鸞聽後,非常不以為然的道:「師父!雖然你說明天一早為我剃度,但我終是年幼無知,不能保證自己出家的決心是否可以持續到明天?而且,師父!你那麼高年,你也不能保證您是否明早起床時還活著。」


慈鎮禪師聽了這話以後,拍手叫好。並滿心歡喜的道:「對的!你說的話完全沒錯。現在我馬上就為你剃度吧!」


我國唐代玄奘大師,十二歲出家時,因唐代出家為僧須經考試及格,其時玄奘年幼,未能錄取,玄奘傷心痛哭,主考官鄭善果問為何定要出家?玄奘答以要「光大如來遺教,紹隆菩提佛種」,因其志願宏偉,特准出家,今中日兩聖者,古今輝映,亦佛教之美談也。



故事來源: 禪話典故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珍惜現在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1月10日 星期四

任運還同不繫舟

舟


任運還同不繫舟


 


「一住寒山萬事休,更無雜念掛心頭;閒書石壁題詩句,任運還同不繫舟。」 –唐.寒山禪者

禪者,非常灑脫自在,像沒有繫住的舟船一樣,東南西北航行,不為人情事物所拘。


過去有兩個沙彌,分別住在東、西二寺,每天都到市場買菜,東寺的沙彌較懂禪,有智慧;西寺沙彌比較不懂禪,沒有智慧。


兩個沙彌買菜時,常在路上碰見。西寺沙彌就問東寺沙彌:「你到哪裡去呀?」「風吹到哪裡,我就到哪裡。」西寺沙彌不知如何接下去,回去問他師父,師父一聽:「你好笨哦!你不會問他:假如沒有風,你要到哪裡去?」


第二天,兩個沙彌又碰上了,西寺沙彌就問:「你今天要到哪裡去?」「我的腳走到哪裡,就到哪裡。」西寺沙彌又不知如何是好,回去一說,他師父就罵他:「你好笨喲!你不會問他:若腳不走,你到什麼地方去呢?」


第三天,兩個沙彌又相遇,西寺沙彌得意洋洋地問:「喂!你今天要到哪裡去?」「我到市場買菜去!」


東寺沙彌不為時空意念所拘,智慧真是千迴百轉,各樣的話盡皆可以闡妙諦!


「一住寒山萬事休」,意思是說:你技高膽大,更要責無父旁貸,不遲疑,不猶豫,一住寒山道場,就要萬事放下。


「更無雜念掛心頭」,既已放下,就不要再計較人間得失、順逆、好壞,一心一意朝真理的大道走下去!


「閒書石壁題詩句」,儘管逍遙自在的畫畫、寫字、作詩,隨緣放曠,任運而行。


在今天這個種種法律規制,種種束縛的社會裡,我們若有古代大德那種「任運還同不繫舟」的人生觀,該多麼自在呀!


故事來源:禪心閣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1月9日 星期三

“兩頭鳥”的故事

兩頭鳥


“兩頭鳥”的故事


從前在雪山下,有一只兩頭鳥,為了平安起見,它們輪流睡覺,一頭假如睡著,一頭便醒著。


這只兩頭鳥雖共用一個身體,卻有完整不同的思想,一頭叫迦喽嗏,常作好想;一頭叫優波喽嗏,常作惡想。


有一天,在樹林裡,到優波迦喽嗏睡覺,突然從樹上飄來一朵香花。醒著的迦喽嗏就想:“看它睡得那麼熟,還是不要叫醒它,反正我固然單獨吃了,我們一樣都能夠除掉饑渴,得到這朵香花的益處。”於是,就默默地把那朵香花吃了。


過一下子,優波醒來了,覺得腹中豐滿,吐出的氣充溢香味,就問迦喽嗏說:


“我在睡覺時,你是不是吃了什麼香美奇妙的食物?我怎樣覺得身體安穩豐滿,聲音美好,覺得這麼舒適。”


“你睡覺的時分,有一朵摩頭迦華落在我的頭旁邊,我看你睡得很熟,又想我吃和你吃並沒有分別,就單獨把它吃了。”


優波聽了,心裡很不快樂,從內心深處生起瞋恚嫌恨的心,心想:“你有好東西吃,也不叫我,你等著瞧吧!下次我吃些壞東西害死你!”


過了不久,兩頭鳥經過一個樹林,優波看到林間有一朵毒花,起了一個心念:“好,害死你的時機來了。”就對迦喽嗏說:“你如今能夠睡覺,我醒著,幫你看守。”


等迦喽嗏睡著以後,優波就一口把毒花吃下去。由於優波的恨意,兩頭鳥就一同毒死了。


這是記載在《佛本行集經》的故事,釋迦牟尼佛說這個故事來勸誡弟子,瞋恚是多麼可怕的愚行,一個人(乃至一只鳥)在懷著恨意時,常常會遺忘對本人的傷害,更甚的是以本人的生死來逞一時的仇快,走入一個無可挽回的境地。


兩頭鳥的故事還有更深入的意味,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是兩頭鳥,有著善惡的抗爭、夢與醒的矛盾、覺與迷的循環。當一個人在好心、覺性抬頭的時分,就能夠使惡念、癡迷躲藏;可是當一個人歹意的瞋恨愚癡升起時,立刻就殺死了本人好不容易培育起來的善念了。


另外,對一個修行者,他處在眾生中就有如兩頭鳥,大家都是共用一個身體,使任何一個眾生遭到傷害,立刻就傷害了本人的慧命,因而要堅持著純明的善念,才不至於損人損已。


在兩在頭鳥的故事,迦喽嗏在臨死前說了一首偈:



  汝於昔日睡眠時,我食妙華甘美味。


  其華風吹在我邊,汝反生此大瞋恚。


  但凡癡人願莫見,亦願莫聞癡共居。


  與癡共居無利益,自損及以損他身。



正是勸人不要與愚癡妥協,含著貪意、瞋恨、愚癡的人在還沒有傷害他人之前,本人必然先受傷。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兩頭鳥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富貴修行難

富貴修行難


富貴修行難


 


        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有個弟子,名叫耆婆,醫術高明,曾救活過很多絕症病人,他曾給佛陀和僧眾看過病,還把國王賞賜的衣服供養佛陀。


  他死後生到美女如雲的天上。


  一天,有位比丘患了重病,無人能救,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起神醫耆婆。而耆婆是目犍連的弟子,目犍連就自告奮勇到天上找他。


  當他找到耆婆的時候,正趕上耆婆駕車帶著美女參加一個宴會。看見目犍連來了,耆婆只是看了他一眼,便急駛而過。


  目犍連心想:原來的耆婆可不是這樣啊,怎麼一到天上就目中無人了?於是施展神通,使奔馳的車子驟然停下。


  耆婆做出一副委屈的樣子,說:“我的師父呀,行行好吧,沒看見我正忙著嗎?天帝的宴會就要開始了,我可不能遲到啊。”


  目犍連歎了一口氣,說:“佛陀常說富貴修行難,當初我還不以為然,今天看見你的樣子,我總算明白了。”(《佛陀十大弟子傳》)


  一條餓狗跑到一戶人家門口,想討點吃的東西。那家人很不喜歡它,就拿棍子打它。狗非常冤枉,找到法官控訴說:“我向他討吃的,他不但不給我,還用棍子打我。我只是頭和前腿進入門內,不敢隨便闖入,並沒犯規。”


  法官查實這件事後,決定處罰打狗的人,就問狗:“那麼,按你的意思,該怎麼罰他呢?”


  “罰他做大富翁!”狗不假思索地回答。


  法官哈哈大笑說:“看來你真不了解人類。做富翁是賞他,哪裡是罰他?”


  狗說:“法官大人,你不知道,我前世也是個大富翁,有錢有勢,造下無數罪業,所以今生才投生為狗。如果罰他做富翁,他也一定會貪求享樂,不會發心行善,死了之後也像我一樣遭受痛苦。”



  “富貴修行難”,先輩曾有發誓投生清苦人家的。天主教也有“富人升天堂比駱駝穿針孔還難”之語。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富貴修行難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1月7日 星期一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http://wonderfullife6878.ga/wp-content/uploads/2016/11/先結人緣.jpg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一日,佛陀帶了迦葉尊者與阿難尊者兩位侍者一同行腳,近中午時分,一行人感到有些口渴,便在路邊的大樹下休息。佛陀見不遠處有塊瓜田,就請阿難尊者去化緣西瓜讓大家解渴。


  阿難尊者聽從佛陀的指示來到瓜田,見到田裡有位年輕女子在看守西瓜,於是阿難上前和女子商量布施個西瓜,阿難尊者話未說完,那位女子便惱怒地拒絕了阿難的請求,並惡言惡語地要阿難趕快離開瓜田。


  尊者失望地回到樹下,佛陀一點不驚訝,且微笑著對迦葉尊者說:「迦葉,換你去化緣!」阿難心想,那女子都已經不肯布施,迦葉尊者又怎能化緣到西瓜呢﹖迦葉尊者聽到阿難尊者化緣不成的消息,自己心裡也沒多大把握,但因受了佛陀的囑咐,且心知佛陀的一言一行皆有著甚深意涵,便起身前往瓜田。沒想到,瓜田中的女子一見到迦葉尊者,就很高興的站起來向尊者頂禮,並頻頻詢問尊者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是否需要食物以供充饑?迦葉尊者還未開口化緣,女子即主動挑了一顆最好最大的西瓜,供養尊者。阿難見迦葉抱著大西瓜回來,心中正感到納悶的時候,佛陀即為迦葉尊者和阿難尊者說明兩人過去生的因緣。


  數萬大劫以前,迦葉與阿難同為出家眾時,兩人經常結伴去行腳參訪。一天,阿難走在前,迦葉在後,行經的道路上正好有只死貓,由於時值盛夏,死貓的屍體已出現腐臭的味道,且身上滿是蟲蟻,正在嚙食著死貓身上的腐肉。阿難一見到這只死貓,立刻摀住鼻子,匆忙地離開;爾後,迦葉看到死貓,即慈悲的為它三皈依,並在路旁挖了個坑洞,將貓埋葬,祝願它能早日超生善道。


  說完過去生的因緣,佛陀便對兩位尊者開示道:「瓜田中的那位女子就是過去的死貓投胎轉世而來,因為當時迦葉為其皈依祝願的關系,所以得為人身,因此她一見到迦葉就心生歡喜。而阿難因為一念嫌惡的心,所以不但化緣不到瓜,反而還遭受辱罵。」聽完佛陀的開示,兩位尊者更對因緣果報的道理深信不疑。


佛教中常云:「未成佛道,先結人緣。」要想擁有光明順遂的前途,就要靠平時廣結善緣,具足善因善緣,則作任何事情都容易成就。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未成佛道,先結人緣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1月6日 星期日

思維框架


思維框架



思維框架



 


每個人會有各種各樣的因由,在自己的思維模式中製造出不同的框架。思維框架的形成,我們過往所累積的知識起了很大作用。


 


這些框架的好處是可以讓我們的思維速度提高,因為框架可以隔絕框架外的資訊,無須處理這些資訊,僅須處理框內資訊,故變相提高了思維速度。其壞處就是忽略了某些資訊,可能就忽略了對我們的事業、進步有用的觀點、知識或方法,因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時會做出錯誤判斷。以下故事就是一個例子。


 


一天,動物園管理員發現袋鼠從圍欄裡跑了出來,於是開會討論,一致認為是圍欄的高度過低,於是他們決定將圍欄的高度由原來的十米加高到二十米。沒想到第二天他們發現袋鼠還是跑了。他們用原先的思維邏輯,認為圍欄還是不夠高,於是又將圍欄高度加高到三十米。誰知袋鼠全跑了。管理員們大為緊張,決定一不做二不休,將圍欄的高度一下加高到一百米。


 


一天閒聊中長頸鹿問幾隻袋鼠:「你們看,這些人會不會繼續加高你們的圍欄呢?」「很難說。」袋鼠說,「如果他們再繼續忘記關門的話。」


 


管理員因其思維框架,一致認為袋鼠是「跳」出去的,所以其應對措施是不斷加高圍欄高度,卻不改變思維模式,從而發現事出另有因。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中,在處理問題時,往往也犯了動物園管理員的錯誤,往往囿於自己的經驗、自己的知識認知,而不去探索,不去吸收別人的經驗、別人的知識。


 



「認舊知而為理,睹新見乃為邪,是為所知障犯。恆持所知障,必當渡愚痴,故爾談之弗上聰明,更況智慧乎」(摘自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因果實相-正諦篇》)




凡是把自己已經擁有的舊知識作為唯一正確的道理,作為真理,不再吸收新的知識,並且把新來的知識、見地視為邪見,這種人就犯了所知障,也就是說,他掌握的現有知識已經成為他學習新知識的障礙。一個人有了所知障,必定會將自己渡入愚痴的境界,甚至可以說他早已經是一個愚痴的人,當然不具世間聰明,更不具洞察宇宙真諦的大智慧。


 


為什麼一個人不應當犯所知障呢?比如一個人聰明得不得了,一生下地就看書,那麼一天讀一本書,假使你活上一百歲,一生也只有三萬六千本書的知識。但我們這個世界上,難道只有三萬六千本書的知識量嗎?如果除了三萬六千本書的知識以外,還有更多的知識來了,不符合你三萬六千本書本上的知識的,你都打為歪門邪道,難道你已經掌握了真理嗎?


 


其實世界上的知識是無窮無盡的,如果僅憑三萬六千本書的知識便以為認識了宇宙,實在是荒唐可笑的。因此任何人都不應該犯所知障,不應該把自己已經懂得的知識拿來作為擋箭牌,抵禦新的已為實踐證明為正確的知識或經驗。只有克服所知障,才會不斷接收新的好的東西。作為佛弟子,克服所知障,才有可能學到如來正法,找到真正的上師,在學佛修行的路上不致走偏。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筆者: 上善若水



轉載或引用者,請註明文章來源、版權及鏈接如下:

以上文章是轉載/引用自「福慧行」官網原創文庫,版權為「福慧慈善基金」所有。原文鏈接如下:

官網:http://www.hkfhh.com

微博: http://weibo.com/u/5857274799

微信: 福慧行智 (WeChat ID: Cultivation888)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所知障





更多學佛資訊 :



2016年11月5日 星期六

習慣

習慣



習慣,是經過不斷實踐而逐漸適應的現象及在一定條件下完成某項活動的需要或自動化的行為模式。可以通過有意識練習形成,也可以是無意識地多次重複或只經歷一次就形成;習慣一經養成,若遭到破壞會產生不愉快或不安的感覺。


 


杜克大學在2006年就發表一篇論文,他們發現人們每天的活動,逾百分之四十是習慣使然。即使每個習慣帶來的影響都不大,日積月累下卻會極大地影響我們的健康、工作效率、財務狀況、人生幸福。


 


更可怕的是,習慣一旦養成,就無法根除。只要碰到相關的「提醒」,就會舊態復發。但不用害怕,其實只要改變一個步驟,就可以覆蓋掉舊有的習慣。而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習慣是怎樣運作的。


 


習慣四步驟:提示、渴望、慣性行為、獎勵


 


麻省理工學院曾做過一個實驗,發現習慣是由三個步驟:提醒、慣性行為、獎勵所組成的。


 


以抽菸為例,當成癮者遇到「提示」,可能是聞到菸味,就會不由自主的想抽煙,抽煙就是「慣性行為」,以求得到放鬆的感覺,這就是「獎勵」。


 


劍橋大學卻對這個結果感到疑惑,如果這麼簡單,那只要用意志力壓制得到獎勵的誘惑,就可以改掉習慣了?事實上,現在大部分人也用這種方法,但成功改掉壞習慣的卻非常少。


 


所以他們另外做了個實驗,結果發現過程雖然跟麻省理工一模一樣,但其實抽煙者只要一收到「提示」,就會有個「渴望」放鬆的情緒跑出來。如果此時強迫自己拒絕「獎勵」,以杜絕「慣性行為」,大腦不只不會接受,反而會更加飢渴難耐。


 


所以用意志力戒菸的人,只是用意志力壓制「提示」帶來的「渴望」。一旦遭遇意料之外的變故,就會回復原有的習慣。


 


那該用什麼方法才能把對自己的期許,變成每天執行的好習慣呢?其實只要把握4個關鍵行為,就能改變生活模式、建立好習慣。



 


1.把大目標拆分成「小習慣」,逐步培養


 


幾年前,在下曾幫自己定下每週唸完一本書的目標,但是卻完全沒做到。不死心的在下,又幫自己訂了好多個目標,最終還是以失敗收場。


 


經過好幾次的實驗,在下發現問題出在在下訂的目標太難了。現在,有些朋友問在下怎樣培養自己吃素的習慣,在下都會叫他們從每周一餐開始,再進展到每周一日,如此類推。任何習慣的養成,一開始不能太苛求自己一下子達標,但必需要日復一日的堅持執行。由小開始,逐漸增加深度與廣度,漸漸就會做到。



 


2.培養習慣,每一次選擇一樣就夠了!



除了目標別太困難,也千萬別貪多。以往在下幫自己定目標時,總是一次設太多目標,但根據研究顯示,人類腦袋根本不可能同時專注過多方向!所以,等到新的習慣建立後,再開始培養另一個新的習慣,才是比較容易達成的做法。



 


3.把新的習慣接續在舊習慣之後執行


 


讓自己建立好習慣的方法中,有一種習慣養成的方法是在下最喜歡使用的:把想要培養的新習慣,接續在自己日常生活習慣的後頭完成。比如說,你希望培養每日睡前使用牙線剔牙的習慣,而對一般人來說,睡前刷牙是不需大腦特別提醒、自己就會主動做的事情。如果我們把這兩個習慣結合在一起執行,每天都重複一樣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會習慣在刷牙後使用牙線。



 


4.用「關聯物」提醒自己去完成


 


最近在下正在培養自己的喝水習慣。我下載了提示喝水的APP,也特地買了一個比較大的水瓶,每當看到該水瓶時,就會提醒自己要記得去喝水,也利用了APP提示定時喝水。暢銷作家Malcolm Gladwell曾說,這是透過一個「引爆點」促發自己主動去完成這件事,運用關聯物來提醒自己完成目標。


 


要習慣養成,就需要透過日常生活不斷重複形成「慣例」,但要養成慣例,需要透過模式化來培養:先尋找一個關聯物來「提醒」自己記得執行新習慣,每天重複執行讓他變成「慣例」,逐漸在生活中體會到這份習慣帶給你的好處,也就是回饋,就會自然養成習慣了。


 


 



「習慣成自然,萬法亦如是。大至宇宙諸有為,小涉微因塵念間,樹德立品人道本,故當習養善知識。」(摘錄自第三世多杰羌佛所說法《世法哲言》)



 


世間上的一切有為之法,也就是說,能看得到的和看不到的,凡是能列出名相詞句的一切,都叫有為之法,凡牽涉到有為之法,都有一句話,叫習慣成自然,以此科學論題作為真諦,是決不會錯謬的,所以稱它萬法亦如是。大至宇宙諸有為,小涉微因塵念間,即是大到宇宙間的所有一切,無論何等龐然大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或者小到一個微因,微微的一意、一念、一識,一閃念之間的微因子,都存在習慣成自然這個道理。習慣成自然,就是說,你只要在某一方面不斷地去探索或者定意而觀,久而久之,你就會養成這方面的習氣,就正如常人所說,久坐者能出禪一樣,書法久練者能出功,繪畫久習者能得韻出格,打拳久練者力即生,就是這個道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如此,它不僅僅是上面說的這幾條,這是一個不可更變的萬有真理。正是基於這個道理,那麼我們就要時時警惕,提高修養,以樹立自己優良的道德品質,作為我們的人道之本。所以說,既然明白習慣成自然,就應該以良好的習慣來培養自己,以使自己成為一個對人類有益的善知識。


 


由此可見,習慣於我們人生中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性,如能善用,為我們帶來的裨益,著實不少。在下有機會再另文與大家分享更多有關習慣的知識。


 


上善若水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習慣





更多學佛資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