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網絡轉載 智慧100 作者:聖嚴法師著
發菩提心
一切功德中,菩提心為最;能得無礙智,從佛法化生。──六十華嚴經卷九.初發心菩薩功德品
此偈是說,在一切功德中,發菩提心是最大的功德,由此可以得到無礙的智慧,那是從實踐佛法衍生出來的結果。
「菩提心」,又被譯為道心,是因為見到眾生受苦而情不自禁地生起一種慈愛心,一種捨己而救人的悲願心。此在一般人之中,也會發現類似的故事,在我的學 生之中,曾有一個女孩子,由於母喪父病,便夜以繼日地打工做家教,照顧父親,維持四個弟弟妹妹的生活及學費,一直等到她父親病故,弟弟妺妹都能獨立時,她 已是三十多歲,才想起再返學校讀書。
菩提心的著力點,是時時刻刻想到許多人的苦難和需求,時時刻刻以成就眾生為他的使命。例如釋迦牟尼佛年輕時,正在王宮裡過著王子的豪華生活,卻發現了 人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四種苦難,又見到眾生界有相鬥相食的殘酷景象;因此生起了要為人類為眾生,尋求離苦得樂的真理,尋求和平相處的方法,便捨棄王宮的生 活,到處尋師訪道,最後自悟自證,完成了最高的人格,開發出最高的智慧;接著就用他的智慧,為人間做普遍而平等的救濟。這便是發菩提心的模範和榜樣。無怪 乎此處要說,一切功德中,菩提心最重要,也是最大的功德了。
發了菩提心的人,便不敢懈怠,不會傷害眾生,也不會自尋煩惱。因為在他的感情中,眾生的事最要緊,只要尚有眾生在受苦受難,就等於他自己在苦難中掙 扎。由於眾生愚昧,不知道用佛法來治療心中的煩惱,以致自我傷害,彼此殘殺,因此需要發了菩提心的人,來讓他們身有所安、心有所寄,疏導他們脫離貪欲、怨 瞋、恐懼等煩惱的苦海。這種人能以有限的生命發無窮的悲願,常做不求回收成果的功德。
有菩提心的人能得無礙的智慧,原因是,無私的人,必定是光明磊落的智者。同時,為了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必定要不斷地充實知能、開發智慧。
假戲真演
眾生虛妄故,是佛是世界;若解真實法,無佛無世界。──六十華嚴經卷一四.兜率天宮菩薩雲集讚佛品
此偈是說,當眾生生活於虛妄之中時,要告訴他們,有諸佛及諸佛度眾生的世界;當眾生明白了什麼是究竟的真實之時,他們就知道,既沒有諸佛也沒有諸佛度眾生的世界。
換言之,對於虛妄愚昧的人們而說,是有佛有世界的,對於已開慧眼的人們而說,佛與世界都不是真的。
這觀念的正反兩面,都不是真實的存在,如果不瞭解的話,以為是消極;瞭解的話,便是積極;誤解的話,就會覺得這樣的人生太沒意思了。
「虛妄」如戲劇,不論是演戲或看戲,都知道那是在表演,不是事實。所以演員出場時演得非常逼真,到臺後他的心情便不是臺上的那個人;看戲的人欣賞演出 時可能會被劇情感動得熱淚盈眶,離開戲院後,也會清楚那是一場精彩的表演,而且知道自己根本就是那一齣戲的局外人。因此,不論是演戲或看戲,都不會被戲中 的情節困擾。
常常有人說「人生如戲」,這也是看出人在生命的舞臺上,歷盡悲歡離合,嚐遍喜怒哀樂,到頭來曲終人散,便從舞臺上淡出。可惜人生的舞臺,沒有前臺後 臺,演戲的人就不知道自己是個演員,因為既不知是怎麼出場上臺的,也不知道何時退出舞臺,更不知道後臺是在何處以及淡出舞臺之後是什麼情況,所以不願意接 受人生如戲這樣的事實,也無法承認人生是虛妄這樣的觀念。
不管大家怎麼看待我們的人生現象,你、我、他,沒有一個人能夠在舞臺上永遠演下去的;再以為那般真實的人生,也無法永久擁有它。這就是說,事實就是虛妄,虛妄才是事實。
有你、有我、有他、有佛、有世界,都是虛妄的;無你、無我、無他、無佛、無世界,才是真實的。不過,唯有假戲真演,再以超然的態度欣賞逼真的假戲,才能成為一個積極灑脫而且幸福的人。
善財四德
成就直心性,具足智慧性,嚴淨世界性,度脫眾生性。──六十華嚴經卷五八.入法界品第三十四之十五
這四句話是彌勒菩薩讚歎年輕的菩薩行者善財童子的功德,說他已成就了直心,具足了智慧,淨化世界,普度眾生。這些功德也正是修菩薩行的每一個人都應努力的項目。
在這四句話中都有一個「性」字,既是四德的特性,也指的是由諸佛菩薩的智慧所見到的一切現象的本質,都不離空性。一方面說善財有四種德性,另一方面透過佛菩薩的智慧來觀察,沒有一樣東西是一成不變的,也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存在的,這就是「空」。
這個空不是相對於「有」的空,不是「有」和「無」對立的空,而是超越空有的空,是不即不離而又不執著任何一邊一點的空。
「直心」的意思是事實如此,照實際的情況來判斷。不用猜測,不用想像,不用猶豫,不加入自我中心的各種背景,如生活背景、知識背景、性格背景、利害現 實的背景等等的成分。撇開這些東西來看一切現象,就叫「直心」。一般人會認為這很難得,但也不是做不到的,只要願意學習,便可做到。
換言之,直心就是無染無私的公正無我的心。若能少一些自我的偏心,就多一些無私的直心。
「智慧」是心的反應功能,對自己不起煩惱,對他人絕對客觀,做判斷時超越主觀及客觀。智慧本身也不是一樣可以捉摸的東西,沒有一定要做什麼,沒有一定要表現什麼。大智若愚的人,不會自以為有智慧,他只是恰到好處地應對處理各種需要應對處理的事。
用智慧和慈悲的功德來莊嚴世界、淨化世界。即如維摩詰居士所說「心淨佛土淨」,他自己的內心清淨,眾生受其感化而使眾生世界也清淨。莊嚴清淨了世界等於沒有莊嚴清淨世界,也沒有這樣的世界存在。不執著,所以空。
前述的「成就直心性」也好,「具足智慧性」也好,「嚴淨世界性」也好,都是為了「度脫眾生」。諸佛菩薩發願永遠度眾生,永遠成就眾生,把環境準備妥當 讓眾生受教育、受感化而離苦得樂。度眾生之後,既不覺得自己度了眾生,也不認為有眾生被度。這種精神意境很高,但也不是不能學習成功,因為諸佛菩薩也是由 一般人修成的。
故事來源︰https://ift.tt/3uloiac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74&&id=146&cid=53 http://www.book853.com/show.aspx?page=75&&id=146&cid=53
from 禪語智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