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5日 星期四

佛家故事:唐玄奘西行取經

佛家故事:唐玄奘西行取經

 

 

佛家故事:唐玄奘西行取經

 

 

佛家故事:唐玄奘西行取經

 

 

大家都知道《西遊記》裏有個和尚唐僧。故事裏的唐僧,一心向佛,心懷慈悲,去“西天”,也就是今天的印度半島去取經,帶著他的徒弟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歷盡艱辛,經過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到達西天,取到了真經。這是明朝吳承恩創作的小說故事。其實在歷史上,還真有這麼一個法名玄奘的唐僧去“西天”取經。我今天給大家講一講他的故事。

 

 

 

玄奘(西元602年一664年)原姓陳,名褘,玄奘是他的法名。洛州緱氏(今河南省偃師緱氏鎮)人,他是漢代太守陳仲弓的後裔,曾祖陳欽是北魏上黨(今山西省長治縣)太守,祖父陳康是北齊的國子博士,父親陳慧曾任江陵縣令。陳慧有四個兒子,玄奘排行第四,自幼聰明過人,八歲時就向父親學習儒家經典。

 

 

 

玄奘的二哥首先出家,法名長捷,住洛陽淨土寺,玄奘經常跟隨他去學習佛教經典。13歲時玄奘便出家了。成年後玄奘便雲遊各地,參訪名僧。先後從慧休、道深等高僧學習貫通眾多佛教經書,造詣日深。

玄奘並不以此為滿足,仍不斷求學,求學過程中深感中國佛經由於翻譯有誤,不完整的原因而造成很多地方眾說紛紜。玄奘于唐武德九年(626年)在長安遇到來自中印度的波羅頗密多羅,他是印度高僧戒賢的弟子。玄奘聽他說戒賢在那爛陀寺講《喻迦師地論》,非常嚮往,從此立下西行求法的決心。

貞觀元年(627)玄奘上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於王舍新城,長途跋涉五萬餘裏。

 

 

 

玄奘于唐貞觀三年(629年)出發,當時有個秦州(今日甘肅省天水縣)僧孝達,在長安學《涅磐經》,要回秦州,玄奘與之同往,玄奘在秦州住一夜後又結伴經蘭州到涼州(今甘肅省武威縣)。玄奘在此應邀講解佛經,使他名揚西域。

 

 

 

當地有個和尚叫慧威,派弟子惠琳、道正護送他西行,他們晝伏夜行至瓜州(今甘肅省安西縣東)。玄奘在瓜州買到一匹馬,但苦於無人相引,道正已回敦煌,惠琳已回涼州。此時有個胡人叫石磐陀,被玄奘收為弟子,他護送玄奘前往,但他膽小怕事,中途變心,返回瓜州。從此以後,玄奘獨自一人進入一往無際的大沙漠,他四天五夜,滴水不進,粒米不食。死去活來,但他毫無畏縮,甯向西方一步死,也絕不向後一步生,備曆艱辛,終於到達伊吾國境,又過數日,到了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

 

 

 

高昌國王麴(qu)文泰遣使迎候,國王由侍人陪同,親自迎接玄奘入後院,住一重閣寶賬之中,王妃與數十名侍女皆來禮拜。麴文泰又命年逾八十的國統王法師規勸玄奘留住,但玄奘沒有同意,說:“我來到此地是為西行求法,今天受到你的阻礙,大王只可留下我的屍骨,我求法的意志和決心,大王是留不住的。”以後便絕食三天以示抗議。麴文泰被玄奘西行求法的決心所感動,只好放他西行。王與玄奘在王母面前結為兄弟。麴文泰還要求玄奘從印返國路過高昌國時,留住三年,受王供養。還要求現在講經一個月,玄奘一一答應。玄奘開講時,太妃以下國王、大臣等三百餘人前來聽講,國王麴文泰親執香爐並低跪為蹬,天天如此。講完佛經以後,讓玄奘度四沙彌,以作侍從。玄奘離開使他倍受敬重的高昌國,又踏上了萬里征途,歷歷艱辛,踏過二十多個國家的國土,經過一年的時間,終於到達北印的濫波國。

 

 

 

玄奘從濫波國向南行,經那揭羅喝國到達無著、世親等佛教大師的出生地犍陀羅國,玄奘在此把麴文泰送給他的金、銀等物分送給各大寺院。他從犍陀羅國往東南行,經咀叉始羅等國,到達迦濕彌羅國,玄奘在這裏停留兩年,把第四次佛教結集的三十萬經論全部學完。

 

 

 

玄奘在北印遊歷了十多個國家,於貞觀五年(631年)來到中印度。他在中印度遊歷了三十多個國家,沿途向名僧學習佛教經典。對玄奘影響最大的是那爛陀寺,他在此拜年過百歲的老住持戒賢為師。向他學習唯識教義。那爛陀寺是印度佛教界的最高學府,在此大小乘並舉,以大乘為主。在玄奘學習期間,那爛陀寺能容納一萬名學生和一千五百名教師,共中通二十部經論者共一千餘人,通三十部者,多至五百人;通五十部者,稱為“三藏法師”,包括玄奘在內,共十名,玄奘並不以此為滿足,他在那爛陀寺學習五年以後,又到處去遊學,遊歷數十個國家,虛心向名師請教。然後又回到那爛陀寺,向他的老師戒賢彙報他的學習情況,受到戒賢的贊嘗。

 

 

 

唐貞觀十六年(642年),戒日王在曲女城舉行了佛學辯論大會,請玄奘為論主,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歷時75天的大法會,會後啟程歸國。

 

 

 

玄奘回國的消息傳開以後,戒日王千方百計地挽留他,迦摩縷波國的鳩摩羅王表示,只要他留在印度,要為他造一百座寺院,這些優厚待遇沒有動搖他回國的決心。玄奘赴印時,曾答應高昌國王麴文泰,返國時留住三年,但此時高昌國已被唐太宗所滅,麴文泰已病故,玄奘無須履行自己的諾言。

 

 

 

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回到長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陳列他從印度帶來的佛經佛像,他帶回來的佛教經典如下:大乘經234部,大乘論192部,上座部經律論15部,大眾部經律論15部,三彌底部經律論15部,彌沙塞部經律論22部,迦葉臂耶部經律論17部,法藏部經律論42夾,說一切有部經律論67部,因明論36部,聲論13部,共520夾657部,用20匹馬馱來。玄奘帶回的佛像主要如下:摩揭陀國的金佛像一尊、於鷲峰山金佛像一尊等。後將這些陳列品送弘福寺儲存。

 

 

 

二月,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玄奘要求組織譯埸,翻譯佛經。開始玄奘要求去少林寺譯經,唐太宗安排他去弘福寺,玄奘欣然同意。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餘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開始翻譯佛經。玄奘還奉唐太宗之命,由他口述,由其弟子辯機執筆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載他親自經歷及所聞138個國家的地理位置,風土人情等。這本書是研究西域及印巴次大陸的重要典籍,被譯成英、法、日等外國文字,受到國際學者的重視。完成《大唐西域記》的寫作以後,玄奘還奉唐太宗之命,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成梵文。不久唐太宗又一次規勸玄奘還俗作官,又一次遭到拒絕。唐太宗寫了一篇《大唐三藏聖教序》,讚揚玄奘西遊。

 

 

 

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於大慈恩寺西院營建大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為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

 

 

 

玄奘的譯埸分為十種人:
(一)譯主:總負責人:
(二)證義:譯主的助手,審定譯文和原文有沒有出入;
(三)證文:校對譯主宣讀的梵文;
(四)書寫:寫出梵文音譯;
(五)筆受:翻梵為漢;
(六)輟文:按照漢文語法整理譯文;
(七)參譯:校勘原文,並將譯文返譯成梵文。再加原文核對;
(八)刊定:使譯文精煉流暢;
(九)潤文:對譯文潤色;
(十)梵唄:唱頌梵音,修正音韻。

 

 

 

玄奘還提出五不翻的原則:
(一)秘密故不翻:如咒語;
(二)多含故不翻:一詞多義的詞取音譯,不取意譯;
(三)此無故不翻。中國沒有的東西,只取音譯,不取意譯;
(四)順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完全可以意譯為“無上正覺”。但自迦葉摩騰以來,一直採取音譯,不取意譯;
(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是梵文prajno的音譯。完全可以意譯為智慧,但般若令人生敬。所以取音譯,不取意譯。

 

 

 

唐麟德元年(664年),玄奘開始翻譯《大寶積經》,剛開始不久就逝世于玉華寺。在安葬玄奘那天,有一百多萬人送葬,三萬多人露宿墓旁。

 

 

 

玄奘一生共譯佛教經論75部1335卷,無論是翻譯數量,還是品質,都是空前的,他以前的翻譯稱為舊譯,他創造了新譯。舊譯以真諦和鳩摩羅什為代表,新譯以玄奘和義淨為代表。舊譯者多為外國人,有的因不精通漢語,有的過於強調意譯而失原旨,有的過於強調直譯,使中國人難以理解。玄奘既精通梵文,又精通漢語,所譯經典既不失原旨,又通順流暢,便於中國人閱讀。

 

 

 

玄奘事蹟多見於《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續高僧傳‧玄奘傳》等。玄奘一派學說被後人稱為法相唯識學說。玄奘被尊為唯識宗(又稱法相宗)的創始人。我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就是以玄奘取經為題材創作的神話小說。(資料來源:《續高僧傳》、《歷代名僧》等)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義雲高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佛家故事:唐玄奘西行取經

 

註: 義雲高大師就是宇宙始祖報身佛多杰羌佛的第三世降世,佛號為第三世多杰羌佛,詳情請參閱 關於“第三世多杰羌佛”佛號的說明

 


更多學佛資訊 :



這篇文章 佛家故事:唐玄奘西行取經 最早出現於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from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https://ift.tt/2rWfppP
via IFTT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