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我們生活得好嗎?

我們生活得好嗎?

 

筆者:迷途凡夫

 

 

人常有喜怒哀樂等情緒, 當喜樂時就覺得生活得不錯,當哀怒時就覺得生活得痛苦。這是常情,但這喜怒哀樂等情緒有在物質上的定義嗎? 吃得飽就該喜樂嗎?有人以吃得好為喜樂;有人以吃得精為喜樂;現代社會甚至有人以吃得少為喜樂。這是為什麼呢?

我覺得最容易理解人對外境現象產生的不同的情緒是唯識宗[註1]的理論─「萬法唯識」去解釋。所有的事境就是萬法,不同的感覺情緒由一個人的意識轉變而轉變。比如你有1億財富,對很多人來說是非常高興的,但如果李嘉誠的身家就只剩下1億財富,他會覺得十分地痛苦。面對同樣的財富,不同人就有不同的感覺及情緒。

舉個萬法唯識之例子:從前衛國有一位士夫,叫彌子瑕,衛國國君很寵信他,一晚有位使者來找他,告訴他,他母親病了,因為是在晚上無法與君王商量,而詐稱已得君王許可而乘用君王用的車,按當時衛國的法律,未經許可而乘用君王用的車,要處以極刑的。但後來君王聽到了此事,卻反而誇讚他,為了母親連極刑都忘了,實在孝順。又有一天彌子瑕陪君王到果園遊玩,彌子瑕摘了一個果子吃了幾口覺得非常可口,就把剩下來的獻給君王吃,君王高興地說:『他多愛我,好吃的誰不想全部吃掉,但他卻留下來給我吃!』後來彌子瑕失去君王的寵信, 這時君王就數落他的不是,『這傢伙太冒失了,他竟敢詐騙,沒得到我的准許,私自用我的車,又讓我吃他剩下的東西。』可見同樣一件事,因心境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看法與感受,故一切都是唯心所造,唯心所現。

我們生活得很好嗎?不見得,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天天地纏繞著我們。我們生活得很不好嗎?亦不見得,總有人會活得比你更差,就算活得最差的凡夫也比三惡道的眾生要好,起碼有機會能得聞佛法、學佛修法。

所以我們生活得好嗎?如果我們修行達到無我境界,對外境所有事物就不為所動,不生起喜怒哀樂之情,但對善惡法[註2]卻了了分明,致眾生得到利益的行為事物稱之為善,反之稱之為惡。唯識宗第三代祖師世親菩薩(亦稱天親菩薩)著作《大乘百法明門論》之要旨,就是要破除「我執」。所以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就是要提醒修行人:要達到無我境界,就要遠離執著煩惱。

唯識學教我們認識善、惡法,當起心動念時,就要馬上警覺,迴光返照:現在起的是什麼心念?那一類的心念是可以讓它發展的?那一類的心念是應該予以遏止的?須知:一切的行為活動,皆聽命於心的指揮,心是萬事萬物的主宰。所謂:「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只要能夠時時警覺而維持正常的、善良的、道德的心念,德行就會與日俱進。

於大隨煩惱有八種之一的「不正知」[見註2],就是說没有具備正知正見,故須恭聞H.H. 第三世多杰羌佛的說法法音,明白法音中的法義,思維具備正知正見,才不受外道的擾惑,與及於日常的行持中,時刻不離「觀心念,正行為」的修行,就能與佛菩薩的身、口、意三業相應而得受用。

我們認識到萬法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以要時常保持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心念,行持就會符合教戒,行事本著利益眾生,精進學佛修行,福慧資糧就會與日俱增,就會遠離不祥之事、遠離病痛之苦,同時達到今生成就了脫生死的願望。

註解:

 

[註1]:唯識宗的傳承始於彌勒菩薩, 彌勒菩薩被看作唯識宗的鼻祖,唯識綱要由無著菩薩和世親菩薩闡釋、弘揚。為世親菩薩《唯識三十頌》巨著作注釋的十大論師中,護法法師對唯識理論的發揮最為完備,並由其弟子戒賢法師在當時最具影響的佛學中心那爛陀寺發揚光大。玄奘大師拜戒賢法師為師學習唯識理論,此後弘揚的主要是這一系的理論建構,並成為唐代中土唯識宗的創始人。

 

釋迦世尊 → 彌勒菩薩摩訶薩 →無著菩薩→世親菩薩→陳那菩薩→無性法師→護法法師→戒賢法師→玄奘法師

[註2]:唯識學說到善惡法計有:

一、善法有十一種,所謂:信、精進、慚、愧、無貪、無瞋、無痴、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
二、根本煩惱有十種,所謂:貪、瞋、痴、慢、疑、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邪見。
三、小隨煩惱有十種,所謂:忿、恨、惱、覆、誑、諂、憍、害、嫉、慳。
四、中隨煩惱有二種,所謂:無慚、無愧。
五、大隨煩惱有八種,所謂: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舉、失念、不正知、散亂。

以上四十一條,分二大類:一類是善法,有十一條。另一類是惡法,有三十條。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我們生活得好嗎?

 


更多學佛資訊 :

這篇文章 我們生活得好嗎? 最早出現於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from 暇滿人身─學習 H.H.第三世多杰羌佛、南無釋迦牟尼佛正法 http://ift.tt/2fF2nd2
via IFTT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