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子成真
西天竺國,有第四祖師,名優婆笈多,很早就蒙佛授記。福德威力,最為稀有,說法度眾,不可計藪。他在摩透露國,大醍醐山,那多度寺,普行教化。那山有右室,容積深廣,每有一人得度,就投入一個小籌碼,直到後來,籌碼堆了滿室,就連畜生也受了感化,能夠超凡成聖呢!
相傳,在那多度室附近,有一隻母老虎,生下很多小虎子,因為無力覓食,餓得快要死了。笈多祖師,用大悲力,給予法食。他的五百弟子未得道,都覺得很詫異,私相議論:「為什麼要對這些餓得快要死的畜生說法呢?」祖師告訴他們:「我是為他們種下解脫的因緣種子啊!」
祖師用慈悲音對虎子說:「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道,是最安樂處。你們對我所說的話,要生深信心,你們現處在畜主道,應當生厭離捨棄的心。」
這些虎子,聽了祖師的教誨,起了深深誠信敬仰的心,無有貪戀,即刻命終,分別投生到摩透露人家中。到了七歲,都仰承祖師法化,出家修行,沒多久都證得了羅漢果,運起了神通力廣採種種香華,供養圍繞在笈多身側。
而原先那未得道的五百弟子,在七年之內,卻沒有什麼進步。他們凡夫俗眼,不能知悉本末來由,想道:這些幼童,以何殊勝因緣,而成聖果?這些同學,年紀這樣小,為什麼領悟得這樣快?速得神通,功德罕有,便求祖師開示。
笈多回答說:「這些小孩子,就是那七年前為母虎所生的小虎子,他們在濱臨餓死之際,聽聞佛法,因此得到超度。」
這五百弟子,聽了話後,十分羞愧,幾至無地容身。而慚愧心一發,本性光明,立刻顯現,一下子斷了煩惱根,都成了阿羅漢。
「為道日損」,修行是多麼不容易又須痛切能捨的事啊!虎子如不能捨下身愛的貪戀,如何能超脫呢!五百弟子如不能捨下老修行的我慢,那有後來的慚愧和精進呢?能海大師目書座右銘說:「厚福受享,德性墮落;名譽光榮,我慢加等;養生優厚,病難更多;順境安適,般若無緣。」這當是每一個修行人的座右銘啊!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模範人王
佛在祇園說法,一日天界中有一位王太子,名喚碧羅,遠從天界,飛來佛前。因佛將說法時,放無量光,遍照十方法界,碧羅太子,便依佛光作指標,一剎那頃即到祇園。碧羅太子,到如來前,五體投地,恭敬禮拜後,退立一旁。
又離座起立,合掌問佛:「普天之下,一切眾生,皆有求願,或求豐衣足食,或求無病健康,或求消災免難,或求成名得祿,或求子孫蕃衍,或求安樂自在,可惜大多數的人都是癡心妄想,未下種子,卻空望收成。好像怠耕的農人,不耕耘想收成,好比懶人,不織而想求得衣料。空手而求願,難怪都會失望。不知此浩浩無涯三千大千世界中,到底有幾個人明白升沉路頭;分清苦樂界線?茫茫世界﹐到底真能求福的少﹐受苦的多﹐出罪的少。如來有天眼、慧眼、佛眼,都能究知他各別的因緣。今祈求如來慈悲開示。」
佛讚歎碧羅說:「問得很好,求福有求福的方法,求非其道,自然不能如願。事實上,人間天上,一切苦樂,都是自作自受。行善就常得福,作惡就自受殃。業報成熟的時候,一一皆須自己承當。沒有誰是僥倖得福,也沒有誰是枉遭災殃。殃福追隨人後,就如影隨形一般。也如同聲音一發,四周必有回聲響起。
碧羅天王子歡喜的說:「誠如佛所說,聲發則響應,願詳述我切身事作明證。」
「我回憶在過去生時,曾作人間國王,因夙知修福,國境一向平安,風雨調和、歲收豐盛,能恣意修福修慧,而府庫不慮窮竭。
一天,自念人命無常,想要行大布施,豫種大福:想造一面大鼓,鼓聲得傳百里,可以廣宣敦化。 於是便對群臣說明此意,問誰能承辦此事?大臣各自忖度,恐怕不能勝任。忽有一人發言:「那智臣匡上,天生才智,忠心報國,慈濟萬民,應能完成此事。」
眾皆同意,齊聲推舉。此時智臣匡上,並不畏縮,起立說道:「臣能為大王成辦此事,滿大王心願,但是須得有足夠的經費,才能著手。」
王心大喜,立刻開啟庫藏,告訴匡上:「需要多少金銀,任你隨意支配。」
匡上於是用寶車,運送珠珞,以及衣食用品,一切生活所需,陳列在宮門外,排得次序井然,而又如山如阜,豐富異常。然後擊鼓周行,宣告大眾:「天王仁愛,慈護萬民,如同親子,民有疾苦,如同身受。一切民眾,苦於衣食,有所欠缺,都來王城宮殿前,估量所需求的,平心領受,無所欠缺即可,使人人均等蒙受利益。」
此外,沙門、婆羅門,一切修道之士,常年所需的齋糧,以及衣服用品藥物等等,也另委託賢能訊問詳細,按區、按時,分別致送。不但國境以內普受大惠,歡聲動地,四遠鄰國,一切貧寒之人悉蒙恩澤。大家贊歎感念之餘,都願依附此人間樂土,得到庇護。
一年以後,王問智臣:「訂造的大鼓,製成了嗎?」
匡上對說:「早已經完成。」
王問:「那為何不曾聽聞鼓聲?」
匡上說:「今願大王,屈勞聖禮,出城巡察,在巡行時,必可聽到佛法鼓聲震十方,豈只是百里?」
國王於是嚴整車駕,周行各地,所到之處,民眾竭誠禮迎,大家都欣欣然,面有喜色,不絕地歌頌讚歎王恩。
國王回看智臣,問說:「我國民眾,怎地乎增這麼多?而大家歡迎的熱情,又何以如此濃厚?」
匡上對說:「國王那時命令臣下,雇匠造大鼓,要能聲達百里,以便宣揚教化。臣竊以為,枯木死皮,那能顯揚王上德譽?王既然授權給臣下,臣便大膽運用。臣一方面任選勤勞負責的人,為國王供養沙門,婆羅門 ── 一切修養心性,崇尚道德的聖賢,衣服、飲食、臥具、湯藥四事供給,恆不匱乏。藉此來維持正教,陶冶人心,化民成俗,使娑婆苦地,變為樂土。一方面又廣濟四方貧寒的百姓,由近而遠,等蒙恩澤,四方來歸化的,踵趾相接。有的來自百里外、數百里外,也有來自千里外、數千里外乃至萬里之外的。國王您今日已經耳聞目見這麼多群眾的歡欣之情,頌德之聲,那就是相當於這佛法鼓的宏大成就了。」
國王緣此勝因,壽終之後,便生作天王子。」
「沒有誰僥倖得福,也沒有誰枉受災殃」,是至理名言,但是要信得過,也不容易。經言:「果報通王世」。現報,是吾人可得而見的,生報,則是隔世、隔生,天眼猶能見之,至於後報,則是第三生、四五六或十百千生,或一十百千萬劫,則須待聲聞、緣覺,乃至如來五眼圓明,才能究竟了知。須是對此三報之義深深了解,而後力信「富貴貧賤、壽夭窮通、天命未曾有偏」,才能在順逆境中,不怨不尤,才能對修習的佛法,平心領受 ── 並在不斷修持之中,涵養出陶然自在的天地!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三萬天
一輩子,三萬天!剛看到這個數字,我不由得吃了一驚。人生,真的只有短短三萬天嗎?三萬天是多少年呢?我馬上拿起手機算了一下:30000÷365 = 83(年)。一輩子,三萬天,也不過八十三歲,這歲數按現代標準,不算長命,但也不可說是短命啊。
我原本對人生,對壽命是沒有概念的,這可能和我還年輕有關,總以為來日方長,過了今天有明天,過了明天有後天,過了後天還有大後天,彷彿富豪花錢,花也花不完,我的日子過也過不完。
然而,三萬天擺在面前,認真一算,也不過八十三歲,我這才發覺,人的壽命真的很短啊。過去我們玩啊、享受啊,已經浪費了不少光陰,往後我們已經沒有多少時間可浪費了,再不能只顧玩遊戲,刷Facebook了。
此生沒有重來的機會,如果我們想做些什麼,想要成就,想要了生脫死,那就要卯足勁兒,捨棄安逸,立刻行動起來,因為真的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了,過一天就少一天壽命!
「世事之業弗可下次為念,凡如是觀者,乃種弗成因耳,明日之念,後日之理,直至百年西歸故里,何心了理之為。」 (摘錄自第三世多杰羌佛《世法哲言》)
世界上的所有一切事情,我們決定要做的時候,就應當立刻下定決心去做,不要推到休息一會兒或者明天或者下次再來做,凡是有這種下次為念的人,一般不可能成就事業的,為什麼要這樣講呢?因為有這種想法的人,已經種植了懈怠之因,這樣下去,明天他往往又推後天,後天他又再推大後天,最後,一直推下去一年、兩年,乃至於時間一久就將這件事情忘悼了,所以直至他死亡,事業也沒有去辦成功,甚至於連邊都沒沾到。我們懂得這個道理以後,凡是要做一件事,應該當下著手,不可往下而推,往下而推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任何事業的。
—上善若水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三萬天
更多學佛資訊 :
人生如夢丶戲似人生
人生如夢,戲似人生。不少人對人生就是這麼看的,他們有些人,其行為以個人爲中心,不論什麼事情都以自己的喜好為依歸,㎴理錯與對,也不理別人的感受,消極散漫,我行我素,隨遇而安;另一些人積極面對人生,奮鬥拼搏,創造美好未來。
人生路上,有喜有悲,有苦也有樂。人生就是生老病死的過程,猶如演了一場戲,確確實實做了一場夢。有的人,人生旅途平淡、安穏,與世無爭,不貪求名利,人生之夢便是相對平和的夢。這樣的夢,演繹簡單平庸的角色,相對風平浪靜,安然自得。也有許多人爭名奪利、自私自利、欲達目的,不擇手段,這樣的人生夢會是荊棘滿途、波濤凶險的惡夢,夢裏盡是求不得苦,生老病死苦,愛恨別離苦,怨憎會苦。貪字惹來無盡的苦苦苦苦苦…。
因緣際會,得入佛門,得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法音,開始眀瞭宇宙的真諦:因果與無常,頓覺人生苦短,當下懺悔,痛改前非,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今生有幸依止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修行學佛,定發菩提心,精進修行、修法,當與各同修一起早日脫離六道輪迴,成就解脫!
慚愧修行人 — 撥開雲霧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是誰可憐
般提國有國王名叫優達,他統領有方,因國家殷富,人民蕃盛。國王有二萬夫人,而他最寵愛第一夫人,名叫月明,月明夫人容儀端正,得王愛敬,可惜近半年來,體氣漸弱,彷彿快撐不下去了,國王非常憂慼。
月明夫人說:「大王何故悶悶不樂?」
國王說:「看妳命在旦夕,我捨不得所以憂愁啊!」
月明夫人說:「人有生就有死,這是千古不變的,何必憂愁呢?若您其為我好,願放我出家修行!」
「好!就讓妳修道去!如果妳出家,即使還沒修成,命終必定會生天上,這時妳還要來和我見面,這樣我便允許妳出家。」
月明答應了國王,即刻出家,但因她曾是國中第一夫人,常常有人來探視問訊供養,妨礙清修,因此她便不定居一處,遊行各國,乞食養身,安禪養心,從出家後到滿六月,由於持戒清淨,心心厭患世間,很快證得阿那含果,此時她的壽命也終一了了,便生到色界天。
天人觀察因緣,知道和國王有宿約,該赴本誓,但是王沈溺在五欲之中,直接見面,恐難感化,於是變作大剎身,衣毛振豎,手拿五尺長刀,在國王臥室不遠的空中現身,國王一見,害怕非常。
羅剎說:「你雖然擁有千萬的兵馬,此時此刻只怕全用不上力,死期已到,你要怎麼辨?」
「我如今也沒什麼能耐,只靠我平生所做的善事,但願能託生善道。」
「看來也只有這個最可靠了。」
「你是什麼神,為什麼要來害我?」
「我是月明夫人,由於您放我出家,我如今已脫離欲界,生在色界天,特地履行舊約,回來看您。」
「雖這麼說,總教我難以相信,除非妳恢復舊日的一人於是化變往昔的身形,衣裳服飾一如舊日,站在國,國王見了勾起舊情,伸手就要捉她,月明瞬間上昇為國王說法: 人身不長久,猶如朝露,口出則滅,看那盛年華色轉所吞,諸根漸漸朽邁,目視不明,耳聽不聰,手腳不形敗朽,就如同那釀涌所剩的槽粕,一無可取。只有生死無常緊緊跟隨,加上心有三毒的惱熱,身有生死無常緊緊跟隨著,加上心有三毒的惱熱,身有寒熱飢渴的逼迫,其是眾苦交煎。即使富有一國,妻妾子女乃至滿朝文武大臣,到臨死的著時候,沒有一個可以相隨。國王您是有智慧的人,何不起厭離心出家求道呢?」
國王果然善心生起,讓位給太子,捨離五欲,投拜迦旃延為師,剃度出家。時人以為他能捨棄大榮華富貴,求其正道,非常難能希有,於是臣吏人民多來供養、問訊、探視,這又擾亂了清修,於是他也遊行乞食,隨緣而修,一日來到摩竭國,得親預釋迦牟尼佛的法筵,佛為他說法,他馬上證得阿羅漢果位。
又一天他持著瓦缽,進入王舍城,乞得一缽宿飯,還回林間,在樹下進食的時候,剛好沙瓶王出遊也到林下,向他問訊說:「你本是堂堂一個之君,出出入入多少人隨從侍候,今天卻成了乞丐,獨行獨食,多麼孤單乏味啊!還是恢復你本來面目,跟我一起走,我將國土分一半給你。」
道人說:「我原來的國家是大國,聚落人民蕃盛,為何要捨大就小呢?」
瓶沙王說:「你本來餐餐吃的,都是用珍妙寶器盛放的千百種上味飲食,如今吃的是粗糙瓦缽盛置的隔夜宿飯剩菜、難道不難過嗎?你本來勇士精兵擁護圍繞,現在獨自一人在這荒涼曠野,難道不害怕嗎?你本來住深宮畫棟雕樑之中,滿耳滿眼是后妃佳妙的容顏,妓樂可人的聲音,坐的是寶床,敷設的是細褥,今天獨宿在荒郊山野,坐的臥的,只有幾把枯朽的野草,難道不覺得苦嗎?」
道人說:「我如今少欲知足,無所貪樂。」
瓶沙王說:「你真是可憐!」
道人說:「是你可憐,不是我可憐,你知道嗎?你被五欲六塵緊緊纏縛著,又被恩情貪愛驅使著,一刻也不得自由,那像我心中一無罣礙,自在快樂!」
瓶沙王聽了默然無言,即便離去了。
維摩經注中有云:從前有一個人,得罪了國王,國王令罪象驅趕他,他走投無路,於是朝一口枯井跳下,在枯井的半途,幸而抓到了一把腐草,稍得暫懸在半空中,仔細一看,下面有惡龍正向他吐著毒氣,而身旁盤有五條毒蛇,也昂首信舌,急著想咬他一口,更可怕的是,竟有兩隻老鼠不斷的啃咬著這把腐草,眼見草根不久就要斷了,而上頭的大象更是用盡辨法要來擄攫他。巧的是井旁有一棵樹,由樹上有蜜滴落下來,正落在他口中,由於這蜜實在香甜非常,這人貪著美味,一時竟忘記了恐怖,不求出離。這故事中說的井,就好比生死,大象好比無常,毒龍就是惡道,五毒蛇比喻五陰,腐草比喻命根老鼠比喻日月光陰,蜜滴比喻是五欲。
五濁惡世,就是這般的險象環繞,更顯得出苦的佛法多麼珍貴!我們今生得聞佛法,宿世的善根都深不可測。尤其是在釋迦牟尼佛的法筵中 ── 即使是末法,得聞大乘佛法,因緣都不是偶然,這都早在塵點劫前,釋迦牟尼佛因地中為王子,代大通智勝佛複講法華時,已為我們敷設了因緣,可惜的是塵點劫前種下的善根,一番番我們仍淪落到如今,這麼多生以來,為五欲六塵纏縛而捨身受身,屍骨累積起來,高逾大山;為愛別離所流的淚水,積聚起來,多過四大海水,而今生能否超脫生死,以報佛恩呢?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愛語調柔
很久以前,有一座波羅奈城,也就是迦尸國的所在地。那裏住著一位婆羅門,他有許多豆子,日儲放太久,任憑怎麼煮也煮不爛了。
這一天,他把那些豆子推到市集去賣,過了大半日,也沒有一個人願意買下。正巧,看當兒也有個人,他養著一頭不馴,並且又懶惰又好吃的沒用驢子,正想把牠賣掉,也同時在市集叫賣著。這賣陳年老豆的人,便起了念頭:「我何不將豆子和他換那匹驢子呢?」他打定主意,便走到驢主那兒和他商量說:「我這些豆子和你換這匹驢子好嗎?」驢主一想:留著驢子不過多費草料罷了,也就答應交換。
當這婆羅門得到這頭驢子以後,他得意洋洋的說:「我們婆羅門最善於販賣了,那放了十六年的老豆子﹐費盡你家的材薪也煮不熟,怕不折壞你家人的牙齒!」
這驢主也回他的話說:「你這婆羅門,且別高興過早,這驢兒雖有四腳和空好看的外表,等你在牠背上放上東西,你就知道啦!就算用錐刺、用火燒,看你怎麼使牠移動分毫。」
豆主聽了,一點也不信的說:「我用最粗的棍子,還有四寸長的針,來治這頭驢,才不愁牠不調伏。」
這驢在一旁聽見新主人這麼說,不禁發起怒來,牠說:「我只要站穩了前腳,後腿高高踢起,看不踢掉你的大門牙!」
豆主聽了很不高興的對驢說:「蚊子、蝨子等毒蟲,你靠著尾巴來驅趕,我就截斷你的尾巴,讓你嘗嘗苦頭。」
此時驢仍不服從,牠說:「自我先祖以來,便是如此的脾氣,現在我承襲了,到死也不捨棄,你等著瞧好了。」
豆主這時也說不出話了,他思索了很久,想不出什麼計策來對付。後來他想到這缸兒既然無法以強硬的言語折服;不妨試著用稱譽的辦法吧!他就開口讚歎說:「你的嗚聲是這樣的響亮好聽,臉上白毛似雪,真是令人喜愛,我當為你娶婦﹐讓牠伴著你在林中遊玩。」驢子聽了這些話,由氣憤轉成喜悅,就回答主人說:「我的力量能擔負八斛,我的腳力日行六百里,我能為你賣力的工作呢!」
驢子不肯服從在惡言語之下,而人何嘗不是如此。性情柔和的人,不論賢愚都樂於親近,但是性情粗暴的人,卻是人人遠避。所以智者以愛語令人和順,不智者才以惡語令人憤惱。
故事來源:明倫月刊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愛語調柔
更多學佛資訊 :
人際關係屬輪回,勸君萬事憑良心
隋朝時候,代州這個地方有個名字叫趙良相的富人。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名趙盂為兄,次子名趙盈為弟。兄極忠厚,弟則非常凶悍。他父親趙良相,因自己年衰,兩子的秉性又強弱不同,所以將家產預為劃分,免得將來紛爭。誰知他死了不久,弟弟趙盈,就將兄長趙盂的財產強行霸占,只給其兄園屋一所。其兄只好為人傭工,勉強生活。
過了些時,弟弟死了,這也是上天有意弄巧,顛倒眾生,以警醒世人,他竟投生為盂兄的兒子,名叫趙環。後來,兄長趙盂也死了,投生為盈的孫子,名叫趙先。以後二人長大,趙環家很貧,趙先家很富。趙環是趙先的叔父,不得已,竟給趙先做僕人為生。當時的人,不知其兄弟兩人前生的來歷,看了現世這種情形,都歎息說:“天道不平,盈者益盈。”都為趙環鳴不平。
有一天,趙環的母親對環說道:“你叔父在日,恃強霸占了我家的財產,致使我家貧不聊生,現在你反做他家的奴僕,這真是可恥可恨的事呀。”趙環聽了這話,心中非常憤恨,就存心要殺死趙先雪忿。因此,隨身帶著利刀,等待有機會下手。及到開皇初年,趙先要朝五台山,叫趙環跟了同去。
兩人入山,走到峨谷東面數十裡的地方,趙環見此處幽曠無人,正是行凶的地方,就從懷中拔出利刀,怒目對趙先說道:“你的祖父同我父親,是親弟兄。你祖父強占了我家的財產,致使你家長富,我家長貧。現在我做叔父的,反做你的奴僕,這事公平麼?我今天要殺死你,以平三世不公之怨!”說罷,就揮刀砍去,趙先轉身就逃。趙環從後追趕。趙先逃入樹林,見有一所草庵,就奔入庵內。趙環隨後闖入,庵中有一老僧,將趙環竭力攔住,問他:“為什麼要殺人?”趙環答道:“我要殺掉怨家。”老僧大笑道:“佛說:‘怨家怨家,當怨自家’!你且慢殺,我來使你們各自認識本來面目,就知誰是怨家了。”隨即暗將一點異物,沖入湯中,使趙環和趙先同飲。兩人飲了不久,天目暫時打開,都如夢初醒,忽然回憶前生之事:趙環原來就是恃隋朝強凌兄的趙盈;趙先原來就是忍辱讓弟的趙盂。這時,二人都非常慚愧傷懷。老僧乃對他們道:“趙盈宿福深厚,就是不占兄產,也能致富。但因欺兄霸產,貪盜不仁,所以在轉生時,上天就罰他將霸得的兄產,連同自己原有的財產,一並還奉其兄,自己受貧窮之報,並且身為奴僕,以償前世欺凌之罪。趙盂前生布施,因為不是出於慈悲真誠,所以今生雖有財富,不能享受。但因其能安貧相讓,所以轉世還能安享富樂。總之,因果無差,自作者還是自受。趙環何必怨人,再逞凶殺,以結來世不解之仇,加自已無窮之罪呢?”
他兩人聽了,明白這段因緣,知道為人使盡機巧,終屬枉然,害人者適以自害,利人者就是利己。遂共悟:佛家所講的因果報應之理,最足深信。輪回六道之苦,非皈依佛法,無從超脫。遂皆棄家,從老僧學道,同在“彌陀庵”裡,終老天年了。
故事來源: 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佛教 #第三世多杰羌佛 #福慧行 #暇滿人身 #暇滿人生路 #人際關係屬輪回 #勸君萬事憑良心
更多學佛資訊 :
酬勞無物
從前有兩個很要好的朋友,心地善良,不管在什麼艱難的環境裡,都能相互體諒。有一天,兩人出外旅行,在旅途中,碰到一個推車的人,車上裝滿了胡麻,剛好車子已進入了崎嶇的山道,推車的人看來非常吃力,難以前進。忽然,推車的人停下來站在路中,請求這兩位說:「幫我推一推車吧,只要出了這條崎嶇的險道,我會給你們報酬的。」
「給我們什麼報酬呢?」兩人問道。
「我以無價的「無物」 做為你們推車的酬勞!」車主答言。 兩人繼續問:
「你為什麼要走這條嶮峻的山路呢?」
「路,不會永遠地平坦,不管什麼人,總會遇到難行而崎嶇的狹道,你們說是嗎?」推車人意味深長的說。
「的確,世間之路,有高有低,有寬有狹,但我們那一天才能走向平坦寬廣的大道呢?」這兩位朋友,一面推車,一面和車主人意在言外的應對。
「那要看你們走的路了,」推車的主人說:「有人限於走現象的路,那當然永遠地走不到平坦的大道;如果你們不走現象的路,那就步入平坦的境界了。」
這兩位朋友,就不很了解推車主人話裡的深義,他們兩個相互看看,便含糊其詞的間:
「不是現象的路,從何走去?你能告訴我們你的方向和方法嗎?」
「這是離諸方所的路呀,我怎能指明你們的方向?」推車的主人說:「如果你們實在要我指出一個去處,那條路是在你們的心靈世界!」
在倆人的幫忙下,將車子推過了險道,進入平地之後,倆人向車主說:
「現在車子已推出險道,你該給我們酬勞了!」
「無物!」車主簡潔的回答。
「那就給我們無物。」這兩人完全不解的向車主索討無物。
車主知道他們不了解,默默無語站著看著他們。
兩個人見到車主如此,其中一人就說了:
「既然車主沒有意思要給我們酬勞,我們也別為這事煩惱了。」
「既然車主說要給我們無物,那就應該有「無物」這樣東西!」另一位理直氣壯的說。
「呵,我想通了,」一人似有所悟的說:「我想:無物就是沒有現象的心境;心境,只能用你的心去體會,那裡來的實體呢?」
修學佛法不也這樣嗎?當你對佛法體會的工夫愈深,愈能體會空境的妙處。空境,那裡是空無一物的意思呢?一般人總以為,無物就是什麼東西也沒有,那不是很大的錯誤嗎?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了生脫死
為什麼要了生脫死!因為無始以來,我們殺害了無數眾生,由於因果的關係,死後將會變豬,變牛,變魚,變蝦,變鷄,變鴨,什麼都要變的,來償還我們的業債,那時,將會是慘不忍睹。不了生脫死,就只有這樣的結局。
我有一個朋友,她從小就很喜歡吃鷄。她媽媽很疼愛她,在家裏養了很多鷄,每次她回家,媽媽就會殺鷄給她吃,如果沒有鷄吃,她就會大發脾氣。她媽媽身體很好,可以說沒什麼病,可是有一天,過馬路的時候,就給車子撞死了。她說想到媽媽為她殺了那麼多眾生,滿身鮮血躺在馬路上的慘狀,就會流下懺悔的眼淚。
我們無始的父母為了養育我們也殺害了很多的眾生,他們正在輪迴中受苦,我們不了生脫死,怎麼有能力去救渡他們呢?必須要學佛修行,才能利益一切的眾生。
我們都有一個和佛陀沒有分別的佛性,如何証得佛性呢?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必須付之修行實踐,但業力跟着你,你聞法,你打坐,就昏沉、打妄想、掉舉、散亂、睡覺,都是業力所致,你修行修法就是修不起來,你根本就証不到佛性,故要想修得起來就必須從業力下手,從因果下手。
釋迦佛陀看到無始無量眾生的習氣和業力,而制訂出如法的教誡,依教奉行才是我們真正修行的人要堅持的。學佛就要如法行持,如法守誡,才能成就解脫。佛法只有原則,規定的教誡要不折不扣去實行。以五戒,十善,四無量心,六波羅密為基礎,來修正自己的行為,以佛菩薩為榜樣,無論是思想,語言,行為都要相應於佛菩薩;要有正知正見,就要恭聞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法音,並以128條邪惡知見和錯誤知見來對照檢查自己,如有所犯,必須馬上懺悔改正,否則任何的佛法都修不起來。
修任何的佛法都必須經過三個階段,就是遷意修,禪修和定修,有禪才有定,定中出般若智慧,從而證得自己的本來面目,成就解脫,並有智慧有能力去救渡眾生。
在日常生活中,遷轉我們的意識,積累我們的福慧資糧,無論是大善小善都要去做,大惡小惡都不可沾邊,把有相的功德,通過禪修,變成無相的功德。有相的功德終有用完的一天,無相的功德才是究竟。
時常想起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想起六道眾生皆我父母,就會生起大悲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成就的根本,從世俗的菩提心到勝義的菩提心到無為無相的菩提心。
把自己修成一個最慈悲,最善良,處處利益眾生的人,修到無我的境界,修到四大皆空,六塵不染,脫離輪迴的軌跡,達到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境界。
只要你有一個救渡眾生父母的大悲菩提心,了生脫死的決心,真正的改變你自己,一定可以証得佛性,了生脫死,救渡無量無邊的眾生。
佛弟子 清蓮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世界上最珍貴的財富是什麼?
菩提達摩未出家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脫俗的慧根。有一次,般若多羅尊者指著一堆珠寶問菩提達摩三兄弟道:“世界上還有比這些珠寶更好的東西嗎?大哥月淨多羅答:“沒有,這些珠寶乃是我們王者之家最為珍貴的。”二哥功德多羅也答:“我沒有見過世界上還有比這些寶物更珍貴的東西。唯有老三達摩不同意這種說法:“這些珠寶其實沒有什麼價值。”兩位兄長齊聲責備:“那麼你所謂有價值的寶物究竟是什麼?”
達摩道:“因為這些珠寶自身不能認知自己的價值,必須假人們的智能去分辨,否則只不過是一些沒有知覺的東西而已。佛院說的佛法真理是法寶,是人們的智能所發揮出來的,這不僅能自照而且還能區分各種形形色色的珠寶,更能分辨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善惡諸法。因此,真正最尊最貴的,應該是無上真理的法寶,那就是佛法。”
佛法之貴,貴在可開啟人智,讓我們能夠識人、識物、識世、識己,這些,才是這世界上最寶貴,最值得珍惜的。反過來,一個人如果能夠做到識人、識物、識世、識己,那麼他就是一個有智慧,可以洞察世事的人,也就是一個接近於佛,可以成功名的人。
想成為這樣的人首先要有真心。只有拿出真心才能換得真心,換得了別人的真心,你才能真正識人。其次要有愛心。有了愛心,就會在意身邊的一草一木,就會去呵護它們,關照它們,並了解它們。時間久了,自然就能夠做到識物。第三要有一顆善心。有了善心,就會去做善事,就會去幫助別人、幫助社會。當深度介入社會了,自然就明白事理,了解世事了。這就是識世。
最後是誠心。有誠心,就會真誠待人,真誠做事,而且,當自己有錯誤的時候,也會坦然面對,並反省自己。這份誠心,就是獲得自我反省的最好途徑。自我反省之後,才能更加了解自己,也才能有效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夠識己。
做到以上幾點,就可以事事圓融,行走世間了。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人生的三道門,你跨過去了嗎?
佛陀說:“你在人生之路上,將會遇到三道門,每一道門上都寫有一句話,到時候你看了就明白了。在你走過第三道門之後,我會在第三道門的那邊等你。
於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遇到了第一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規劃這個世界,將那些我看不慣的事情統統都改掉。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幾年之後,王子遇到了第二道門,上面寫著:“改變別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們,讓他們的性格向著更正確的方向發展。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又過了幾年,他遇到了第三道門,上面寫著:“改變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變得更完美。於是,他就這樣去做了。
後來,王子見到了釋迦牟尼佛,他對佛陀說:“我已經經過了我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門,也看到門上寫的啟示了。我懂得與其改變世界,不如改變這個世界上的人;與其去改變別人,不如改變我自己。”
佛陀聽了微微一笑,說:“也許你現在應該往回走,再回去仔細看看那三道門。”
王子將信將疑地往回走。遠遠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門,可是,和他來的時候不一樣,從這個方向上看過去,他看到門上寫的是“接納你自己”。
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自己時,為什麼總是處在自責和苦惱之中:因為他拒絕承認和接受自己的缺點,所以他總把目光放在他做不到的事情上,而忽略了自己的長處。
於是,他開始學習欣賞自己、接納自己。
王子繼續往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門上寫的是“接納別人”。
他這才明白他為什麼總是滿腹牢騷,怨聲載道:因為他拒絕接受別人和自己存在的差別,總是不願意去理解和體諒別人的難處。
於是,他開始學習寬容別人。
王子又繼續往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門上寫的是“接納世界”。
王子這才明白他在改變世界時為什麼連連失敗:因為他拒絕承認世界上有許多事情是人力所不能及的,他總要強人所難,控制別人,而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
於是,他開始學習以一顆寬廣的心去包容世界。
這時,釋迦牟尼佛已經等在那裡了,他對王子說:“我想,現在你已經懂得什麼是和諧與平靜了。”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一期一會」 與 「一生懸命」
在下最近學習到兩個詞語,「一期一會」與 「一生懸命」。
「一期一會」,源於日本茶道的成語,意思是在茶會時領悟到這次相會無法重來,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相會,故賓主須各盡其誠意。廣義理解,我們要珍惜相會的這一瞬間、每一瞬間。相會也許是第一次,也許是唯一一次或最後一次。珍惜此緣來之不易,這並不是悲觀,而是要求我們要專注、專心、盡情、盡心。
「一生懸命」,又作「一所懸命」(在日文裡「所」與「生」音同),指中世纪的武士們拼死守衛祖先傳下來的一方領地,或武士受封領地之後,就必須以生命保衛、經營這塊領土,地失則人亡。廣義理解,一生懸命,表示人們獻身自己的事業或理想。
檢討自己:我常常會找藉口放縱自己,令自己越來越懶散。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觀思鑒慮我今擁有暇滿人身,更逢佛陀正法,而只此一生哦,除了這一世,以後再也學不到真正的佛法了」(摘自《極聖解脫大手印》暇滿殊勝海心髓) 。
我要珍惜此 「一期一會」 的大因緣,只有此生才有機會學到真正的佛法,必以 「一生懸命」 的精神精進學佛修行,爭取今生成就解脫!
共勉之!
—上善若水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態度
最近在下領悟到,做任何事要取得成功,必須要有正確的始終如一的認真態度。很多人做事沒能成功,其中一個原因就是他們處事的認真態度不能貫徹始終,就如下述故事的老木匠一樣。
有個老木匠準備退休,他告訴老闆,說要離開建築行業,回家與妻子兒女同享天倫之樂。
老木匠向來工作認真,深得老闆信任與器重。老闆自然捨不得他走,再三考慮下他問老木匠是否能幫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說可以。然而老木匠幹起活來可不像以往那樣認真負責了,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因而他偷工減料,馬馬虎虎地很快就把房子建好。
當老闆把新房大門鑰匙遞給他,並說“這是你的房子,我送給你的禮物”時,老木匠震驚得目瞪口呆,羞愧得無地自容。如果他秉持一貫認真嚴謹的工作態度,他怎麼會承受這種苦澀的結果和滋味呢?現在他只得住在一幢自己粗製濫造的房子裡!
在下迴光返照自己,發覺自己學佛修行上又何嘗不是像老木匠那樣呢。
剛皈依入佛門時,自己學佛修行的勁頭十足,每次回佛堂都會佛書不離手、早晚做功課、常打坐。後來自己疏懶了,再加上生活上各方面的牽扯:職業、健康、人際關係、財富、愛情、家庭等等,學佛沒有以前起勁了,學佛態度起了變化。“學佛如初",簡單四個字,要貫徹始終,可不容易呀!
深究下在下發覺,學佛修行態度出了問題,根源在於自己沒有依佛陀師父所說法《什麼叫修行》去做。
佛陀師父在《什麼叫修行》開示說:「修行就是出離輪迴,解脫諸苦而成聖,直至成佛。要出離輪迴,因此就要建立出離心、堅信心、不動願心、精進心、大乘菩提心。而所有一切心的依止境,皆建立在正見上,如沒有正見,一切心均會顛倒、混亂。換言之,沒有正見是修而無有受用的。比如要先修菩提心,是無法修起來的,會成為空幻菩提,虛妄之心。因為菩 提心首先建立在出離心上,也就是一個人要有真正解脫成就出離輪迴諸苦的心,他要深知輪迴苦不堪言,不但自苦,而且六道眾生如父如母均在無常苦痛中,知苦、欲脫於苦,他才會真修行,才會發出自利利他之菩薩行,菩提心方可誕生。但是如果首先從出離心開始修,又是錯誤的,是不合次第之修,會修成空言出離,妄惑自迷心,這樣也是很難修起,建立不了出離心實相的。
所以要有真正的出離心,必須要第一步首先了明無常境,第二步要有堅信心,堅信輪迴無常的苦,有了堅信心才會恐懼無常苦,才會修成無常心,有了無常心,出離心就會日益增進,自然出離心就會生起實相。如果眾生不了解萬法皆無常、輪迴無常的痛苦,就建立不起一顆堅定的心去出離輪迴的念頭,沒有出離輪迴的想法,根本就不會去修行,不想學佛,不學佛的人,本來不想出離,怎麼還會有出離心呢?所以不能先修出離心。因此,第一步,沒有無常心,就無法步入佛門。就是皈依了佛門,也無法深入正確修行。」
在下必依南無第三世多杰羌佛的教導,依學佛修行的八基正見,第一基是無常心,第二基是堅信心,第三基是出離心,第四基是實願心,第五基是精進心,第六基是戒律,第七基是禪定,第八基是菩提心,認此八基為修行正見,並不錯亂次第而修。在下堅信自己必能因此將學佛修行的態度貫徹始終,永遠學佛如初,直至成就解脫。
—上善若水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執妄為實
一個老和尚養了一盆蘭花,他對這盆淡雅的蘭花呵護備至,經常澆水施肥。蘭花在老和尚的悉心照料下,長得十分挺拔,出落清秀可人。
有一次,老和尚要外出會友,便把這盆花託付給大徒弟,請他照看。這徒弟很是負責,像老和尚一樣用心呵護蘭花,蘭花繼續茁壯成長。
一天,大徒弟給蘭花澆過水後放在窗臺上,就出門辦事去了。不想天降暴雨,狂風把蘭花打翻砸壞了。大徒弟趕回來,只見殘枝敗葉。
老和尚回來了,並且過了幾天,大徒弟一絲也沒有向老和尚報告蘭花慘遭摧殘的意思。老和尚的第二徒弟見狀忿忿不平,就跑去對師父說:“大師兄沒照顧好蘭花,令師父悉心栽培的蘭花死了也不稟告師父,這太不對了吧。” 老和尚說“嗯,你對,你對。”
二師兄找師父告狀的事,老和尚第三徒弟知道了,他也找老和尚說:“師父啊,二師兄怎麼可以背後說大師兄壞話呢!" 老和尚照樣說:“你說得對。”
最後老和尚最小的徒弟按捺不住了,也來到老和尚面前說:“師父,你怎麼會說二師兄對,三師兄也對呢?師父,你是不是老糊塗了?” 老和尚笑著對小徒弟說:“你對啊!”
故事說的是老和尚養的蘭花遭逢不測,其實老和尚和大徒弟倆心照不宣,本相安無事,誰知二徒弟、三徒弟及小徒弟卻各持己見。蘭花成住壞空,無常了,老和尚和大徒弟都不執著,師弟們卻為外境所遷,執妄為實,為此形成了一位對另一位咬住不放的局面。畢竟老和尚有智慧,一句“你對"就將此小風波化解。
現實生活中,類似事件常有發生,我們可否從故事中得到啟發呢?
—漸悟人生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一場空歡
◎原文
譬如伎兒王前作樂,王許千錢。後從王索,王不與之。王語之言﹕「汝向作樂,空樂我耳;我與汝錢,亦樂汝耳。」
世間果報,亦復如是。人中天上雖受少樂;亦無有實。無常敗滅,不得久住,如彼空樂。
◎白話
比如有歌伎在國王面前表演歌舞,國王答應賞給他們一千個錢。表演完向國王討賞時,國王卻不肯給。國王說:「剛才你們表演歌舞,我聽著時覺得開心,聽完也就沒了;我答應給你們賞錢,也只是讓你們聽了開心罷了!」
世間的因果報應也是這樣。不管是生而為人或在天上,雖有少許的快樂,但卻是虛幻不實的,一切都是無常、易逝,終究會敗壞、消失,就像那歌舞和允諾給我們的快樂,只是短暫的、不能長久啊!
◎意涵
誠如《金剛經》的六如偈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萬法皆是因緣生故有,因緣滅故無,小至微塵、大至世界,都是因緣和合而成,沒有實體,所以是暫時的、易逝的、無常的,終究會敗壞、消失,如夢、幻、泡、影、露、電。
有智慧的人當仔細觀察、用心觀照,才能看清楚身的生老病死,心的生住異滅,境的成住壞空,明白一切是虛幻不實,故能不執著、不貪愛、不計較…,故能放下。
但是雖然世間法是翳眼空花、虛幻不實,我們還是要「啟建水月道場,大做夢中佛事。」該提起的就要承擔,除了自度還要度人,六度萬行一一如法去做,這是多生累劫以來我們尚未完成的功課
故事來源:百喻經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
善念得幸福
與大家分享網絡上的一個故事:
「狗把狐狸當成好朋友,有一天,他們遇到了死神。死神說:『兩個只能活一個,你們猜拳吧!輸的就得死。』最後,狐狸輸了。狗抱着死去的狐狸說:『說好一起出石頭的,為甚麼我出了剪刀,你卻出了布?』」
上則寓言隱喻我們所處的現實,貶狐狸的自私陰險,褒狗的忠厚老實。警醒世人:不學狐狸,算計别人最後卻算計了自己;要像狗那樣為他人着想,寧犧牲自己,也不傷害別人。心存善念,付諸行動,即是種善因,當必結善果。善念善行必得幸福!
現實世界裡,要找厚道之人,筆者以為實屬不易。這是何原因呢?我看可能和教育有關。且不說學校的老師是如何給學生灌輸思想的,而說說為人父母者,他們努力打拼,希望給予自己的孩子享有舒適的生活,在最自由的民主學習環境下成長,殊不知,孩子以自己為中心,覺得他要的、他想的、他做的所有事都是順理成章的,自己所得的是理所當然的; 父母是欠他的,朋友是欠他的 ,社會也欠他的。他們過份自信又不能面對困難、面對挫折;他們這一代人為了一己私利 ,可以不擇手段犧牲他人。這就是現實版的狐狸。誰之過?子女抑或父母?
筆者有幸得聞 H.H. 第三世多杰羌佛說法的法音,學習正知正見的道理,明白因果關係,並不斷修正自己的行為,多年來不斷提起正念,身教重於言教,令孩子有一個正確的道德觀及正確的思想行為。這裡首先是作為父母自身要有正確知見,修好行,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改變觀念,不是以溺愛、放縱、或者權威姿態、嚴厲的態度對待孩子。要明白,孩子跟自己的緣份很重,無論是善緣或惡緣,父母都應該運用佛法的智慧來教育孩子,自然就能轉變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惡緣也能轉變為善緣。
筆者期待有更多的人和我們一起學習如來正法,從而善念增長,令世界更美好!
—芷語
『聲明:以上內容為筆者個人理解及感想分享,僅供參考,一切法義最終以 H.H.第三世多杰羌佛 親說法音為準。』
更多學佛資訊 :